3月7日,我院和中國原子能農學會聯合召開“緬懷徐冠仁先生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有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唐守正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原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乃彥院士,我院黨組副書記王紅誼,副院長張奉倫、劉旭、屈冬玉,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司洪文以及院屬京內各單位的領導,我院原院長盧良恕院士和王連錚研究員,兩院院士莊巧生、劉更另、汪懋華、范云六、張子儀,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溫賢芳,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長朱鑫泉教授,各省農科院原子能所所長以及徐冠仁院士的生前友好、親屬等60余人。座談會由屈冬玉副院長主持。
王紅誼副書記首先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和翟虎渠院長對徐冠仁院士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他在致詞中高度評價了徐先生為中國農業科研事業,特別是為核農學學科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他說,徐先生的一生是探求真理、為中國農業科技事業孜孜以求的一生,是為中國核農學學科的創立、發展、壯大奮斗不止,無私奉獻的一生。從徐先生身上我們又一次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那種以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銳意創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偉大的科學精神,他的逝世是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整個中國農業科技界的巨大損失。
王紅誼副書記最后號召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化悲痛為力量,學習徐先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自覺把個人前途與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愛國之心、效國之力投注和凝聚到推進科技進步,服務“三農”的光榮事業中去;要學習徐先生艱苦奮斗、銳意創新的精神,學習徐先生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治學精神,大力加強全國農業科技協作,積極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全面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繼續他未竟的事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提升我院的科技創新能力,為實現我院新時期“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為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做出應有的貢獻!
隨后,與會人員紛紛發言,深情地回顧了與徐老相處的歲月,回憶了徐老自回國以來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在核農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的遠見卓識和開創性工作,為中國核農學的發展和核農學在農業生產應用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大家表示,徐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科學事業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將永遠活在每一個人心中,并激勵我們不斷努力,繼承徐老未完成的事業,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努力奮斗。
徐冠仁院士生于1914年3月7日,江蘇南通人。1950年畢業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被選為美國榮譽“西格瑪賽”會員。1956年回國,奉命籌建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1980年至1985年任該所所長,1986年至今任該所名譽所長。徐冠仁院士是中國核農學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是著名作物遺傳育種和核農學專家,是全國核技術農業應用的學科帶頭人。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國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協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成員、中國科協繼續教育委員會成員、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理事會理事、中國農牧漁業國際交流會農業科學技術分會理事、菲律賓國際水稻所董事會董事、亞洲生物科學網理事會理事等職。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里,徐先生在作物遺傳育種和利用核技術開展輻射誘變育種、發展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核農學學科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推動核技術應用于農業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4年2月18日早6時(美國時間),徐冠仁先生在美國洛杉磯逝世,享年90歲。
緬懷徐冠仁先生座談會
緬懷徐冠仁先生座談會
緬懷徐冠仁先生座談會
王紅誼副書記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和翟虎渠院長對徐冠仁院士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他在致詞中高度評價了徐先生為中國農業科研事業,特別是為核農學學科所做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