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經濟日報邀請我院院長翟虎渠、北京市大興區農委主任汪寶國與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種糧大戶陳慶福共聚經濟日報《新農村周刊——對話》欄目,共同探討新時期如何利用科技創新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陳慶福和大興區都是農業科技發展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農業科技幫助農民增收、讓人們共享農業科技進步成果的典范。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院農業科技“頂天立地”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以服務“三農”為核心,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積極引導科技要素和現代生產經營要素在農村一線集聚,也是我院在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需要不斷思考與總結的。現將全文轉載,以饗讀者。
話題之一:依靠科技增產增收奧妙何在?
翟虎渠:經濟日報《對話》專欄關注農業科技創新這個話題,我認為非常有意義。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新技術的推廣。中國農科院成立50多年來,累計獲得的5000多項科技成果都深受農民歡迎,確實大幅度提高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在支撐國家農產品供給實現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結束短缺時代、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陳慶福:院長說的我深有感觸。我從1997年開始承包土地種水稻。最初沒有新技術,賺不著什么錢。從2007年開始,我有機會到中國農科院的水稻所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水稻所的專家把國外一些先進的耕作模式、耕作技術、新的機械設備介紹給我們,使我大開眼界。
我試種了從水稻所引進的超級稻種子,當年就成功了,這個品種比常規品種每畝能增產50公斤。后來我放心大膽種了300多畝超級稻。2007年,整個瑞安市水稻畝產超過500公斤。
后來瑞安市政府召開大規模現場會,組織農民到現場看我種的水稻,農民們認識到,超級稻確實產量高。超級稻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種植超級稻增產的甜頭。
汪寶國:農業科技太重要了。以前,大興西瓜以京欣一號為主,這個品種反復種植以后,產量減少了、品質也退化了,西瓜產業舉步維艱。農科院幫我們引進了一系列的大、中、小果型的西瓜品種。小果型和中果型的西瓜非常適合市場的需要,供不應求。我們通過密植、立體栽培技術種植西瓜,西瓜個頭雖然小了,但結的果實多了,產量又上去了。與過去比,一畝地的收入從一兩千元錢,增加到兩3000元錢,現在搞采摘活動,一畝地能收入兩三萬元,增加了近十倍。
話題之二:我國農業科技哪些項目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
汪寶國:我們和農科院有二十幾個合作項目,效果都非常好。現在我們大興的花卉基地專門生產火鶴,這個品種的規模目前在國內是最大的。
花卉種植技術含量很高,要有經濟效益必須得依靠農科院的技術支撐。比如說組織培養,以前成苗率只有70%至80%,企業只夠成本,根本不能盈利。通過和農科院的合作,科技人員調整了培養基的配方,規范組培操作過程,使成苗率達到90%以上,企業增加了10%到20%的成品率,從而取得了較好的收益。
陳慶福:農業科技的進步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特別要感謝中國農科院水稻所的專家們。我家祖祖輩輩靠田吃飯,以前五畝七分地就夠我們一家忙的。從小父親希望我能讀書,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我做生意沒做出什么成績,還是回到土地上才有了今天的發展。
我種的都是中國水稻所的超級稻新品種,今年畝產可以達到658.5公斤,比以前畝增產可達200多公斤。這幾年新品種給我帶來的效益每年都超過10萬元。我們瑞安市也從農業新技術推廣中獲益,2007年推廣新品種2萬畝,畝產增加50公斤。這兩年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產量繼續升高。
翟虎渠:最近這些年來,我們農科院用占全國8%的農業科技人員,創造了農業26%至28%的科技成果,每年創造的經濟社會效益都在200億元以上。
以水稻為例,我國南方種植兩季稻,過去早稻畝產突破500公斤就比較困難,但我們現在已經有了600公斤到650公斤的品種,一畝地單產提高100公斤,農民收入就會有很大的提高。我給大家算一筆賬:承包1000畝土地,光增產這一項一年就能增收10萬元左右。
現在,我們的超級稻研究領跑世界。“印水型水稻”在全國年應用面積達355萬公頃,占我國雜交水稻種植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超級稻協優9308”品種平均畝產達789公斤,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面積種植。第二代超級稻“國稻6號”,經營權轉讓費達1000萬元,創我國單個水稻新品種最高轉讓價。
汪寶國:咱農科院還有哪些先進實用的科技?
翟虎渠:我們最近還有幾項突破性的成果,例如轉基因抗蟲棉。該技術推廣應用后每年新增的皮棉產量相當于目前1000萬畝棉田總產量,等于再造一個長江流域棉區。
上世紀90年代,抗棉鈴蟲棉花品種被國外壟斷。到目前,我們國產抗蟲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到全國抗蟲棉種植面積的95%。我們還首創了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我們的技術進步,對國外的技術和品種起到了有效替代的作用,也為農民的增收,以及國家棉花增產做出了很大貢獻。
另外,禽流感、口蹄疫疫苗技術在世界上具有領先水平。我國現在培育的小麥品種,最高畝產達750公斤,玉米品種畝產800公斤至1000公斤,最高單產1400公斤,處于世界的前沿水平。
話題之三:科技合作有著怎樣的廣闊前景?
翟虎渠:為了讓科研能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近年來,我們農科院全力推動全國科研大協作。自2001年以來,農科院先后與河北、浙江、寧夏等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加強院省(區、市)科技合作,以科技支撐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據2008年國家頒布的增產1000億斤糧食計劃,又分別與吉林、黑龍江、河南等糧食主產省簽訂了科技服務協議。與北京市大興區的協作是我們院區合作的一個成功范例。
汪寶國:在北京都市農業發展的過程當中,大興農業產值占北京市的六分之一以上,大興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整個北京農業發展的水平。院區合作使大興農業主導產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和農科院合作是2003年開始的,現在已經是第三期了。北京郊區農業的發展在科技方面是全國領先的,但規模比較小。大興要想把農業發展下去,只能在科技上突破。
我們的合作形式是政府提供一部分資金資助,農科院把適合京郊需要的農業品種和技術提供給我們,我們進行推廣應用,在合作中雙方實現了共贏。
翟虎渠:在剛剛結束的第二期(2006年至2008年)院區合作中,農科院6個研究所承擔的6個科技合作項目共培育和推廣了西瓜、甘薯等36個農作物新品種,建立了包括花卉、甘薯、西瓜、西洋梨儲藏保鮮、新型飼料和優質奶等25個生產試驗基地以及1個甘薯組織培養實驗室,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一萬多人(次)。
汪寶國:這種合作方式,也為農業科技人員提供了一個科研實踐場所,一方面使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另一方面實踐可使成果更加完善。合作中,農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陳慶福:這個我體會很深。
翟虎渠:我們和大興區的合作是最緊密、時間最長的,實際上已經實現產學研一條龍了。
汪寶國:通過兩期院區合作,我們正在開發功能型西瓜。比如,有的西瓜長出來以后甜度很低,特別適合糖尿病人吃;有的是冰淇淋西瓜,口感和糖度適中,吃起來很脆。經過幾年的選育,大興西瓜產業的發展,既有推廣市場的主打品種,也有儲備品種,還有正在科研的新品種。
翟虎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大興最好的果品是梨。最老的梨樹在大興,最大的梨林在大興。大興有很大規模的二三百年的老梨樹林,這些梨以前都是貢品。我們對老果樹進行高枝嫁接,用新技術生產出新品種,現在大興果品梨很受市場青睞。
汪寶國:梨的儲藏技術也是在我們院區合作中產生的,已經成為國家梨儲藏的技術規范,這就是合作的成果。第三期合作我們又著手做西洋梨品種引進的一系列儲藏研發。
翟虎渠:我們和大興每年都有兩次會議研究下一步的合作內容,他們提出一些技術問題,我們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種“大興模式”有一套完整的運作方式,對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非常管用,值得在全國推廣。
話題之四:科技下鄉解決了多少問題?
陳慶福:我聽了汪主任說的新品種西瓜、雪梨,真是誘人,農業新技術永遠學不完啊!聽了翟院長和汪主任的話,更感覺到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確實給我們農民帶來了實惠。
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我的支持非常大,科技人員每年都到我們瑞安進行兩三次培訓,把研究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種水稻講究“良種良法”。有好種子,還要有一整套科學的種植方法。如果只有良種,不得法不一定種得好,不明白的人還會懷疑是種子有問題。按照水稻所一整套的技術,我在當地創造了最高的單產。水稻所有新品種都在我的地里開現場會示范,讓老百姓心服口服。
翟虎渠:是啊,保守地算賬,超級稻能使瑞安市一年增收幾千萬元。與大興的院區合作使4500余農戶直接受益,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14億元。院區合作對推進大興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貢獻。
陳慶福:農業科技人員經常送服務下鄉,幫我解決了大問題。以前我經常發愁怎么除草,遇到頑固的、惡性的草,像我們那里的一種叫“千金子”的草,愁得沒辦法。靠人工拔成本太高,也拔不完。除草劑本身都是有選擇性的,一種除草劑只能殺死幾種草,“千金子”殺不死、長得又快。科技人員給我傳授了一個好辦法,現在對癥下藥,除草用藥只需花一二十元,一噴就行。
翟虎渠:有很多農業技術還需要進一步創新和推廣,有很多地方特色農產品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質量,上檔次。
汪寶國:是啊,過去北京的紅薯白薯,都是閑雜地種的。現在人們知道它所含的抗氧化劑————花青素的含量是所有果蔬含量當中最高的,市場需求量很大。紫紅薯現在成了我們的主導產業,一畝地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現在超市里現場賣的烤紅薯,大多產自大興。人們還把紅薯包裝做成小禮盒,價格一下就上去了。
從全國來看,在甘薯產業規模上我們沒法和其他省份比,我們怎么定位?通過院區合作搶占科技的制高點,滿足北京中高端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就是我們的定位。
話題之五:農業科技創新如何與時俱進?
陳慶福:我們非常希望科技人員能經常到田間地頭來,帶來更新更好的技術。
汪寶國:現在農產品的安全是個大課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是要從源頭控制種子的質量,另一個就是要加強技術研發,生產出高效低毒,更加符合當前農產品安全需要的農資。
翟虎渠:這些確實都是今后需要關注的問題,我們的科研工作也是與時俱進的。“十五”以來,農科院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確立了新時期發展“三個中心、一個基地”的戰略目標,即用10年至15年的時間將中國農科院建設成為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我們優化學科設置和科技資源配置,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合理配備人才隊伍,著力構建9大學科群及41個一級學科、173個二級學科,確立了84個重點研究方向;同時大力實施人才興院戰略,先后啟動了“杰出人才工程”和“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程。
今后,我們主要抓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抓人才隊伍建設。我們從2002年開始大量吸引和培養人才,已經引進、培養了近400人,力度很大。我們也是2008年國家引進海內外人才的20個主要基地之一。
其次重視平臺建設。就是建立一些國家的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部級重點實驗室。我們現在有兩個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一個是關于農作物種子資源的;一個是針對有害生物入侵建立的生物安全科學工程,防止像紅火蟻、一枝黃花這類有害生物的入侵。
第三抓學科整合。我們圍繞國務院和農業部的中心工作,圍繞基礎性和方向性的問題,解決關鍵性的技術難題。“十一五”以來我們取得了40項國家成果,每年平均約有5到6項成果。
話題之六:今后農業科研的重點放在哪里?
翟虎渠:糧食安全不只是數量問題,我們還要保證質量的安全。我們加大了對農產品質量方面的研究,包括標準的制定、檢驗檢測技術的提高、培訓力度的加大等,這方面我們也走在全國的前列。我認為,今后農產品的質量將是科研的重頭戲。現在農產品出口要按照國際標準檢驗質量,我們成立了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研究所,專門來研究各種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及檢驗檢測技術。
要保證國家中長期糧食安全,我們要繼續努力,到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要走在世界前列。
陳慶福:我提點建議,我希望能在水稻防病蟲害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水稻防治病蟲害,每年每畝要投入500元,再加上人工,費用很高。抗棉鈴蟲的技術能成功,水稻生產也需要這樣的高端技術。如果技術成熟,我想第一個試種。
翟虎渠:你提得好,這個方面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了,只是還沒有投入到生產當中去。
陳慶福:還有,現在種田都是用化肥,農家肥用得越來越少了,米質都受影響。另外,和我們同樣產量的國外水稻品種有比較矮小一些的,我們希望國內也能研制出這樣的品種。
翟虎渠:每種作物吸收的營養成分有二三十種,化肥中補充的只有氮磷鉀幾種。營養不全面,作物還能生長,但其他元素的含量會越來越少,人們覺得蔬菜水果口感不好,就有這個原因。以后,我們會有針對性地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進一步為“三農”發展做好服務。
嘉賓簡介
翟虎渠:江蘇漣水人,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1977年江蘇農學院畢業。1981年南京農業大學獲農學碩士。1987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遺傳學博士。1995年任南京農業大學校長,2001年至今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六、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汪寶國:北京市大興區人,高級經濟師,現任北京市大興區農工委書記、農委主任。自1976年2月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農村、農業工作。近幾年,先后組織推進了大興區的農業保險、設施農業、農業信息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品牌策劃、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陳慶福: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飛云鎮西湖村人。2008年,創溫州市早稻單產紀錄,并摘取了全省早稻單產冠軍。2009年,再次打破溫州早稻單產歷史紀錄,位居全省第二。2009年提供商品糧756噸,分別被溫州市政府授予2008年度優秀種糧大戶和瑞安市政府授予2007年度和2008年度十佳優秀種糧大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