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與思考】中國農科院強化五大支撐 為鄉村振興做好支撐服務
5月27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出席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報告會并作報告,要求中國農科院各研究所和科技人員要立足鄉村振興大戰略,把自己擺進去,積極思考謀劃能為鄉村振興做什么,怎樣進入、怎樣結合、怎樣支撐、怎樣服務,并提出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韓長賦部長的報告,為全院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履行好國家隊使命擔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具體要求。
中國農科院作為隸屬農業農村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在新時代更好落實“三個面向”指示,要求我們必須強化使命責任意識,主動擔當作為,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聚焦韓長賦部長提出的糧食安全、鄉村產業發展、鄉村人才培養、農業綠色發展、脫貧攻堅五大任務,以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為引領,以創新工程為抓手,優化創新布局,聚焦重點任務,強化聯合攻關,激活創新活力,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政策供給、技術支撐、前沿引領和典型樣板,驅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組織實施“藏糧于技”系列科研計劃,支撐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治國安邦第一要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農科院在糧食作物研究領域積累了雄厚的科研優勢。近期,由作科所、水稻所牽頭,組織5個研究所28個科研團隊,編制了中國農科院“藏糧于技”科研計劃。由牧醫所組織2個研究所10個科研團隊編制了中國農科院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藏糧于技”科研計劃將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四大作物,重點開展育種技術提升、重大自主品種培育、高效精準栽培、綠色豐產關鍵技術集成四大科技行動,夯實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四大作物的遺傳育種理論,突破分子育種、基因編輯、轉基因、智能設計育種、雜種優勢固定等核心技術,支撐保障我國水稻、小麥口糧絕對安全,玉米基本自給,大豆自給率逐步提升,食用大豆完全自給。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以培育高效、優質畜禽新品種為目標,研發基因組育種技術,構建智能化育種新體系,建立畜禽育種平臺,推進科研與生產、市場的深度融合,全面建成高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加快培育肉牛、肉羊、白羽肉雞、肉鴨等一批保供給的主導品種。同時,穩步推進以地方品種改良為主的生豬、細毛羊、奶山羊、牦牛、蛋雞等特色優質畜禽品種。
下一步,針對韓長賦部長提出的“良機”要求,我們還將組織科研團隊編制中國農科院機械設施裝備重大科研計劃,針對重點生產環節和薄弱區域適用農機裝備缺乏等突出問題,加快突破水稻機插、玉米機收、棉花機采、油菜和花生機播機收等機械化技術和智能化技術,研制丘陵山地宜用農機具,推進果品蔬菜和畜禽養殖等機械化。
二、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跨越行動和鄉村振興標準體系創建行動,支撐服務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產業振興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走科技增值之路。中國農科院在農產品加工、食物營養、食品安全、數字農業等方面擁有系統的科研積累和科技優勢,要按照韓長賦部長的要求,調動相關研究所和科研團隊聚焦鄉村產業發力攻關。
一是實施好鄉村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跨越行動,重點圍繞農業信息化智能化、農業大數據與云計算、農產品收儲運、農產品精深加工、食品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術短板,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特別是要實施好中國農科院“非洲豬瘟防控”科研計劃,研發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高效消毒與滅蟲技術產品,創制安全有效防治疫苗,為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長期防控和生豬產業健康發展提供關鍵科技支撐。實施好“牛奶優質化”科研計劃,闡明牛奶乳脂肪乳蛋白形成機理,建立奶類品質評價技術及標準,提升生乳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含量,研發奶產品的品質評價方法和標準,滿足消費者對優質健康奶產品的迫切需要,為奶業振興提供關鍵科技支撐。同時,加快食物營養健康、智慧農業、農業農村發展戰略等科研計劃的設計和啟動工作,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全面的支撐和保障。
二是實施好鄉村振興標準體系創新行動,圍繞種養殖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控制、質量安全評價檢測、生態資源評估等領域的技術標準和行業基準研究,提出一批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業質量提升的技術標準或行業規范建議,為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標準體系支撐。
三、積極參與鄉村人才培訓教育,支撐服務鄉村人才振興
韓長賦部長講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依靠,沒有人,鄉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中國農科院具有學科齊全、人才豐富、布局廣泛的優勢,要按照韓長賦部長的要求,實施好農業人才系列專題培訓,助力鄉村人才培養。一是開展“授漁脫貧培訓專項”,以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帶頭人、技術骨干及貧困戶為培訓對象,著力培養一批適應高效、綠色生態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和生產能手。二是開展“地方人才支持培訓專項”,建立院地人才合作交流與培育能力提升的支撐體系,結合當地人才培養與成長需求,大力推動新型農民、農村實用人才和地方科技人才儲備與培育;加大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和少數民族特培學員培養力度,強化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等農業農村人才的培養,發揮學員的橋梁紐帶作用,建立培養導師回訪制度和科技服務長效機制,著力提高培養質量。三是開展“聯盟科技人才培訓專項”,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創新聯盟人才知識更新和農業科研協同創新。同時,創新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培訓方式方法,通過強化摸底調查、優化課程設置、遞次推進階段性培訓計劃、豐富培訓形式和內容等,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育農所需。
四、加強農業投入品和綠色生產技術創新,支撐服務農業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需要從發展戰略、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產品研制與應用技術集成等不同層面進行系統布局與持續研究。中國農科院擁有雄厚的研究基礎、平臺和團隊支撐,有能力、有條件在引領支撐農業綠色發展中走在前做表率。中國農科院將按照新發布的農業綠色發展科研計劃,支持環發所、資源區劃所牽頭,組織全院13個研究所50多個科研團隊,以提升耕地質量為基礎,以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膜殘留防控為重點,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前沿技術、配套技術、共性技術和戰略性技術創新和持續協同攻關,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著力解決制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的重大科技瓶頸問題,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五、開展農業科技精準扶貧示范,支撐服務脫貧攻堅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任務,科技扶貧是農業科研國家隊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農科院將按照韓長賦部長關于科技助力產業扶貧的要求,按照“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哪里,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就到哪里”的行動方針,充分發揮科技、成果、人才、平臺等優勢資源的作用,深化實施中國農科院科技精準幫扶行動,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一是優先保障永順、龍山、劍河、咸豐、來鳳等5個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縣的科技幫扶工作,構建“3+N”的結對幫扶體系(指每縣分別安排1名副院長、1個機關部門、1個研究所和多個產業指導專家組),組建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重點開展技術培訓、技術咨詢與指導,提供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指導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提出產業提質增效的對策建議。二是開展科技扶貧與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對中國農科院確定的河北省阜平縣、甘肅省臨潭縣、黑龍江省樺川縣、陜西省紫陽縣4個科技扶貧重點縣和江蘇省東海縣、江西省婺源縣、河南省蘭考縣、四川省邛崍市4個縣(市)開展示范縣(市)共建。對科技扶貧示范縣將派出相應的專家團隊,開展持續深入的政策咨詢、技能培訓、科技服務、產業指導,集成一批實用技術,加大示范推廣力度,發展一批具有縣域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優勢產業,構建適宜區域發展的可復制、可推廣、可落地的農業綜合生產技術模式,打造全院科技幫扶的樣板。對鄉村振興示范縣將重點開展戰略研究與咨詢服務,幫助編制發展規劃,強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強化技術培訓,將示范縣打造成為國內領先的農業高新技術集聚園、先行先試試驗田、綠色發展先行區,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我院的智慧和樣板。三是開展“三區三州”(“三區”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臨夏州、四川涼山州和云南怒江州)深貧縣團隊幫扶,為“三區三州”89個深度貧困縣各安排1個產業技術專家團隊,幫助貧困縣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開展產業扶貧技術咨詢和科技服務,全面指導當地產業發展,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難題,提升產業發展能力,為當地早日脫貧提供科技支撐。
六、構建支撐服務鄉村振興全院一盤棋工作格局
落實好五個方面的重點支撐服務任務,需要加強全院層面的頂層設計,強化組織領導,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激勵懲戒力度,形成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鄉村振興全院一盤棋工作格局。一要落實主體責任。各研究所和院機關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分工,加強資源統籌和工作對接,強化工作督辦問責,形成工作推進合力,確保重點任務落實落地。二要優化資源配置。依托科技創新工程穩定支持經費,統籌相關科研經費、科技平臺、人才團隊等科技資源,并引導社會力量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長效機制。三要推進產學研協同。集聚科研機構、優勢企業、地方行政部門等科技創新要素和優勢力量,推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科研院所對接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聯合體,開展定向合作、定向攻關、定向集成、整體應用,打通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轉化通道,形成多學科集成的“一條龍”產業發展模式。四要注重宣傳引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站等公眾媒體,宣傳全院科技創新支撐服務鄉村振興的成效,推介典型案例和成功范式,講好鄉村振興模式道路的中國故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