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紀實】把論文寫在豬舍里
“作為共產黨員,要始終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把我們的養豬技術推廣到貧困地區養豬人的豬舍里,讓養豬人沒有后顧之憂,盡快帶領他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從接受脫貧攻堅任務時開始,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豬遺傳育種團隊首席王立賢研究員及其團隊成員就下定決心,把多年來積累的養豬技術切實傳授給貧困地區的養豬人,一定要將扶貧工作貫徹到底,盡團隊最大努力幫扶河北省阜平縣和貴州省劍河縣養豬人脫貧致富。
深入生產一線調研,精準把握問題所在
“豬糧安天下”,生豬養殖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農村農民的傳統養殖產業,養殖理念深深扎根于農民心中,是農民的“安心丸”。河北省阜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面積2496平方公里,為全山區縣,屬太行山系,境內地形復雜。全縣人口23萬人,耕地21萬畝。自禁牧以后,生豬產業超越養羊業成為阜平縣第一大畜牧產業。但是,由于農村傳統的生豬養殖方式技術落后,農民文化水平不高,養殖環境狀況較差,豬群健康水平不穩定,生豬生產效率低下,加之豬周期波動,農民的收益很難保證。因此,推廣最新養豬技術、提高生豬養殖效益成為貧困地區農民養豬致富的關鍵。
為了精準把握當地生豬養殖關鍵問題所在,高質量完成扶貧任務,王立賢研究員和張龍超副研究員多次帶領團隊成員到大臺鄉、臺峪鄉、白家峪等生豬養殖重點鄉鎮調研,入戶走訪,深入了解阜平縣生豬品種構成、養殖模式,走訪龍頭企業,開展阜平縣生豬養殖調研。“我們來這里不是做科研,主要工作是看這里需要什么養殖技術,能幫扶多少人脫貧致富。”王立賢對阜平縣主管農業的那日蘇副縣長如是說。
非瘟肆虐,無懼挑戰,技術引領養豬人致富
張龍超回憶起第一次給阜平縣養豬人開展技術培訓時,他們希冀的目光和對知識的渴望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腦海里。經過調研,王立賢和張龍超協商后決定重點開展非洲豬瘟形勢下生豬健康養殖、種豬選留及繁育技術指導和培訓。
由于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豬場生物安全成為了阜平縣生豬養殖最重要的工作,所有豬場禁止外來人員進入,這也給專家們對豬場的技術指導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張龍超設計了《繁殖母豬卡片》《母豬產仔哺乳記錄表》等18種豬場生產常用記錄表格,幫助龍頭企業豬場建立了數字化管理體系,有效監控豬場生產的順利進行,提高了生產效率,推進了阜平縣生豬養殖標準化進程。組建了“阜平縣生豬檢測服務中心”,搭建了生豬主要疾病抗體水平檢測平臺,以龍頭企業生豬飼養場為重點幫扶示范豬場,輻射全縣生豬養殖企業及養殖戶,形成了“1+3+N”的阜平縣生豬養殖幫扶模式,完成了700余份抗體水平檢測,并提供了豬群健康管理建議,降低了疫病風險,提升了生產效率,確保了非瘟形勢下的穩定生產,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堅實保障。組織開展了“母豬提高生產效率技術”“非洲豬瘟情況下種豬生產體系重建”等多次養豬技術培訓,培訓300多人次,全面提升了阜平縣養殖人員的思想意識和養殖技術,將配種成功率提升了15%。重點幫扶企業總經理呂江濤也成為了阜平縣養殖領域的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40余貧困戶走上了致富之路,阜平電視臺對其進行了專題報道。
分子技術走進豬舍,豬種資源保護和脫貧致富有機結合
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深度貧困縣之一,地處云貴高原的東部,山高谷深、河流縱橫,廣大農村坐落于半山腰上,豬場用地匱乏,交通運輸極其不便。劍河縣當前存欄母豬大約3000頭,有3家龍頭企業,養殖規模都不大,其余都是飼養幾十頭到100頭的養殖專業戶。由于地處山區,難以找到養豬的場地和糞污消納農田,并且運輸不方便,沒有大型養殖企業到劍河發展養豬。縣里沒有專業種豬場,外地仔豬又不進來,只能用商品豬作為母豬生產仔豬。
劍河白香豬是劍河縣獨具特色的地方豬種,在當地已有上千年的培育歷史,以其肉質鮮美、抗病力強深受養殖者和廣大消費者喜愛,并已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當地政府確定為扶貧攻堅的重點產業。王立賢猶記得剛到劍河縣時,縣政府及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談到劍河白香豬時的自豪,以及對他這個來自國家級科研單位養豬專家的殷切期望。王立賢和張龍超為了掌握劍河縣生豬養殖現狀的第一手資料,多次深入劍河縣山區調研。通過深入調查發現,劍河白香豬是香豬的一個重要類群,已成功帶動百余農戶增收致富。然而劍河白香豬系譜構建不完整、生長速度慢、品種來源不清晰、近交情況比較嚴重,成為了劍河白香豬特色產業的發展制約瓶頸問題。
以問題為導向,以技術為抓手,王立賢主要從3個方面推動劍河白香豬生豬產業發展。一是利用基因芯片分型技術,將現存的劍河白香豬種豬開展分子層面親緣關系檢測,構建分子血緣系譜,制定和完善配種方案,降低群體近交系數。二是部署團隊成員開展劍河白香豬肉品質性能測定,為劍河白香豬的鮮美肉質提供數據支持,促進劍河白香豬進一步開拓全球優質肉市場。三是利用分子進化分析,從分子層面鑒定劍河白香豬品種來源,擴大血統數量,促進劍河白香豬的國家級品種資源審定。目前,這種大山深處的優良豬種已成為劍河縣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和地理標志性產品,劍河白香豬肉還成功出口到法國。劍河白香豬從業農戶已達300余戶,年出欄6000余頭,每年約有近3000頭銷往深圳以及法國,年產值近2300萬元,為劍河縣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
“把論文寫在豬舍里,把科研成果落到豬身上,把經濟效益帶給養豬人,只有真正能滿足養豬人需求的科研才是真正的科研。”王立賢表示,“希望我們國家可以研發更多中小規模養豬場的技術和裝備,促進國家生豬產業轉型升級,讓更多農民可以通過養豬致富”。(通訊員 付松川)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