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10日,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呼倫貝爾站)建站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呼倫貝爾市舉行。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呼倫貝爾市委副書記、市長于立新,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云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周清波主持。
唐華俊充分肯定了呼倫貝爾站建站20年來取得的各項成就。他指出,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李繼侗院士為首的科研工作者就在呼倫貝爾地區開展植被調查,收集、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觀測數據,有力促進了區域草地生態學科發展,培養造就了一批草地生態學專家,研制了一系列天然打草場改良、草原土壤培育、草地高產栽培、草地控制放牧、數字牧場管理等實用技術,提出了地方標準和農業部行業標準,為呼倫貝爾草原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唐華俊強調,呼倫貝爾站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院60周年賀信中提出的“三個面向”“兩個一流”的要求,始終牢記“國家站”的使命,努力打造草原生態系統長期科研觀測基地,早日建成中國的“洛桑試驗站”。
唐華俊要求,呼倫貝爾站要加快發展步伐,為國家草地生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好、更強的科技支撐。一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野外科學觀測、基礎研究、產業服務,尤其是結合呼倫貝爾地區草牧業發展的具體情況,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問題,為地方生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二是進一步加強臺站開放共享,作為國家站要為國家戰略服務,為地方基地發展服務,共享科學數據,為產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呼倫貝爾站站長辛曉平研究員匯報了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設歷程和發展思路。方精云院士等53名專家分別圍繞草原生態系統研究、草地可持續利用技術與模式、生態遙感與數字牧場等作大會報告,探討了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與會代表參觀考察了呼倫貝爾站綜合觀測場及長期觀測設施、控制放牧實驗平臺、草地改良實驗平臺、栽培草地推廣示范基地,觀摩了謝爾塔拉規模化養殖場、智能牧場監測管理技術示范及牧場清潔生產技術試驗基地。
農業部科教司資環處處長閆成,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吳蘇海、農牧業廳副廳長劉永志,呼倫貝爾市副市長郝桂娟,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福禮,中國農科院科技局局長梅旭榮,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以及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關企業等共計55家單位的150余人參會。(通訊員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