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中共黨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草原生物災害防控國家創新聯盟副主任,國家現代農業(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草地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三十多年來,張澤華帶領團隊扎根草原,專注草原蝗蟲監測和防控技術研究,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并榮獲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國家引進國外智力先進個人,北京市少數民族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少年勵志,以治蝗為己任
蝗災,又被人形象地稱為“無煙的火災”。曾經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碧野藍天,牧羊成群;但慘遭蝗蟲肆虐侵襲后,便綠顏不再。蝗災不僅會造成嚴重的牧草損失和生態破壞,加劇草場退化、沙化、荒漠化,還會經常性遷入農田危害,威脅糧食生產安全……
蝗災所導致的危害,對從小生長在大草原的張澤華來說,感受似乎要更為深切。也正是這樣,他從小就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為牧民 “防災治蝗”。沉浸于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不知不覺中,張澤華從1987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蝗災治理研究工作以來,至今已在這條路上堅持了整整33年。在這33年里,他始終謹記自己肩上的責任,和團隊成員一同奔赴險山峻峰,攻關克難,成為我國草原蝗蟲治理的中堅力量。
勇于擔當,開辟治蝗主戰場
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北方綠色生態屏障,也是守護重大遷飛、遷移性草原害蟲入侵的北大門。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該地區草原蝗蟲肆虐危害,給農牧民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1987年,張澤華剛參加工作,就主動向單位申請,赴草原蝗蟲危害嚴重地區開展監測和防治工作。然而在當時,監測設備極其落后、交通設施極為不便,張澤華和同伴基本是靠著兩條腿開展工作,每天步行十幾公里是常態,偶爾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搭上馬車趕赴目的地。這個時候開始,建立野外固定觀測站的想法在他的心里開始萌芽。時間來到了2003年7月18-21日,內蒙古亞洲小車蝗暴發,草場頃刻間成為赤地,“蝗蟲雨”席卷多個城市上空,引發居民的極大恐慌。面對這場多年未遇的重大自然災害,張澤華開始認真思索,本地的蝗蟲剛進入5齡或剛羽化,那么這些蝗蟲究竟從哪兒來?周邊地區哪兒有可能是蟲源地?帶著這些問題,他一連20多天足不出戶,查閱文獻資料,翻閱亞洲小車蝗詳細的分布區域和生活史,這時一個大膽的推測在他腦海里浮現,這些蝗蟲很有可能來自境外。張澤華及時向時任草原主管部門的農業部和草原業務部門全國畜牧總站報告了這一想法,并提出了在最有可能的遷飛通道上(錫林浩特)建立野外觀測站的建議。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2005年,在財政部、農業部等支持下,張澤華起草的建立野外觀測站的建議得到批復。2008年,我國首個草原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農業農村部錫林郭勒草原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第一期如期建成,2019年,第三期即將交付使用。現如今,該實驗站成為我國草原害蟲監測與防控技術示范與集成的主戰場,對促進農牧業發展、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與生存質量、保護北方生態屏障、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
開拓進取,創建治蝗新體系
在草原蝗蟲災害防控研究過程中,張澤華發現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草原蝗蟲災害主要發生在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草原上,發生面積大,防治困難,既涉及經濟損失,又涉及生態保護;既涉及局部發生,又涉及擴散危害;既涉及國內蝗區監測,又涉及國際境外遷入防控;既需要應急防控,又需要持續治理。雖然化學農藥防控可快速壓低蟲口密度,減少經濟損失,但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導致污染環境,抗藥性產生,大量殺傷天敵,尤其用在天然草原生態系統上。
面對千瘡百孔的草原,要快速消滅蝗蟲災害,除了化學農藥以外別無選擇,但為了保護這片沒有污染的草原,如何更快更好的持續控制其危害?這對張澤華和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場攻堅戰。“生態系統相對來說非常脆弱,一旦破壞,恢復起來則會非常艱難,單一的方式已經行不通。”張澤華坦言。正當他們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澤華參與到了從英國國際生防所引進綠僵菌防治蝗蟲的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目標就是讓蝗蟲患上一種傳染病,從一個個體傳染到另一個個體,從一個種群傳染到另一個種群,從一個區域傳染到另一個區域,目標就是可持續防控。這項工作讓張澤華及其團隊非常欣喜,為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菌株,張澤華帶領團隊,走高原、訪農田、探森林,3年多時間收集了近4000株真菌菌株。然而,這還只是第一步,收集回來的菌株大多毒力不高,專一性不強。針對這些問題,2001-2010年期間,張澤華和他的團隊通過無數次的摸索,終于篩選了一套高效真菌制劑的培育方法,制定了1項國際標準和5項國家標準,登記了我國首個真菌制劑。針對不同區域、不同蝗蟲種類,不同危害級別,張澤華和他的團隊歷經10多年,終于建立了真菌制劑為主的草原蝗災可持續防控技術體系,攻克了化學防治污染嚴重的難題。目前,該技術體系在我國草原蝗災防控中得到了大面積的應用,并且還延伸至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老撾等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在30多年的工作中,張澤華始終在做一件事,而且做好了這件事——保護草原。樂趣是萬事之源,科學研究更需要樂趣,這么多年一直讓他堅持研究下去的便是這種樂趣,張澤華這樣說道:“當你的研究成果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便是一種樂趣。當你為某一件事情去努力工作時,盡管過程非常枯燥,但取得成果時則是令人非常興奮的。我們研究的最大動力,就是能真正為老百姓服務。”
與大草原打交道,不難想象,張澤華和其團隊的研究很實際也很接地氣。他們翻越過崇山峻嶺,穿越過廣闊無垠的草原,也留下過深深的足跡。有時候,他們會為了做實驗,跋山涉水跑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比較高,在做實驗的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無法想象的困難。盡管環境艱苦,但通過和當地一些技術人員的交流和相處,他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牧民們的需求,而這也讓張澤華和團隊成員有了更加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覺得我們有責任幫他們解決好問題,只有給牧民解決了實際問題以后,我們才能睡得著,吃得香。”這是張澤華經常告誡自己和團隊成員的話。目前,草原蝗蟲在全國草原省區還時有發生,特別是一些重大遷飛性蝗蟲經常侵入我國危害,草原蝗蟲的有效治理需要一代又一代治蝗人的共同努力,張澤華和他的團隊將繼續致力于草原生態保護,還牧民一片藍天碧野,讓牛羊有草吃,讓百姓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