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在麻類產業領域保持了世界第一種植國和加工國的重要地位。據統計,苧麻、大麻、亞麻、劍麻、黃麻和紅麻等主要品種種植面積保持上漲或維持穩定。工業大麻種植面積持續增長,花葉用、多用途成為產業熱點,國內形成了云南省花葉用、黑龍江纖維用、山西籽粒用的生產布局,工業大麻全產業鏈發展布局不斷深入。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定向選育了耐逆、飼用、保健等專用麻類作物新品種35個,用于纖維、飼料、高產碳化、麻類油脂、大麻二酚(CBD)提取等產業,8個品種推廣進入全國前五。其中高CBD工業大麻品種的選育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相關品種(系)及技術服務轉讓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2020年通過鑒評的3個“中漢麻”系列工業大麻新品種CBD含量分別為3.22%、4.22%和4.29%,同時四氫大麻酚(THC)含量控制在了0.2%以下,居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建立紅麻雜種優勢利用技術體系,選育出高產、優質、適合機械化的飼用紅麻品種,蛋白含量達18.9%,開發出飼用紅麻機械化收獲和青貯方法等配套技術。選育纖維用專用品種“中大麻1號”,抗病、抗倒、耐鹽堿、耐低溫,纖維產量高且品質優良,纖維產量2550-2700千克/公頃。選育的“中亞麻4號”,高抗白粉病立枯病,纖維強度235牛(N),在干旱、鹽堿地表現優良。
在麻類基礎研究方面,完成苧麻基因組、黃麻全基因組測序和苧麻纖維發育機制及粗蛋白含量、生物產量、逆境抗性等性狀機理的研究,為苧麻的分子改良提供了基礎,繪制出苧麻全基因組二代測序框架圖,建立苧麻功能基因挖掘技術平臺。發掘高產、優質、抗逆與功能型等重要性狀的優異基因9個,創制優異基因材料21個。挖掘了一批黃麻、亞麻產量,品質等重要農藝性狀及馴化相關基因。識別了大量與纖維發育和逆境抗性相關的基因,為解析苧麻纖維發育及逆境抗性調控機制提供基礎,也為分子育種改良這兩個重要性狀提供了基因資源。繪制了兩張苧麻高密度SNP標記遺傳圖譜,并構建了苧麻遺傳-物理整合圖譜,為克隆重要飼用性狀基因及解析性狀的分子基礎提供了支撐。國家麻類中期庫收集保存麻類資源達到15000多份,是全球保存資源數量最多、遺傳多樣性最豐富和基礎研究最深入的麻類資源研發中心,確立了我國在麻類資源鑒定評價利用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
“十三五”期間,亞麻紡織與國際先進水平設備的比重已達到60%以上,麻紡無結頭紗率已達到70%,麻紡織無梭化率60%以上。麻紡技術裝備水平的整體提升,為全行業的經濟運行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與發展平臺。“十三五”期間,麻纖維行業投資增長速度遠遠大于紡織工業平均投資增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消費能力提升,消費觀念不斷更新,我國對優質麻類纖維的需求量增長顯著。同時,含麻服裝境外需求日益增長。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亞麻及苧麻等機織物累計出口量為24566萬米,2019年出口數量為33807萬米,增長非常顯著。同時麻類多用途產業化推廣應用能力明顯加強,種植效益不斷提升。
以苧麻青貯技術和高效飼喂奶牛技術為核心,構建了飼用苧麻種養加生態循環“12163”模式,即一家農戶種100畝飼用苧麻,帶動周邊200畝農作物秸稈飼用,養殖100頭奶牛,年生產600噸奶,實現產值300萬元,有效緩解南方飼草的供需矛盾,為洞庭湖區農業結構調整及助推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苧麻與肉鵝種養結合技術研究和應用”解決了苧麻草粉加工難題,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投入與勞動強度,每只肉鵝平均利潤增加50%以上。“麻改飼”加速麻產業和養殖業深度融合,帶動南方畜牧產業多元化發展,為國家糧草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麻育秧膜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有效解決了我國水稻機插育秧中遇到的難起秧、易散秧、秧苗素質不穩定的瓶頸問題,促進水稻每畝增產5.8%,實現專利技術轉讓1400萬元,產業化累計應用面積6248.5萬畝,帶來增收64.5億元,應用推廣面積正在逐年成倍增長。
提出并推動麻類作物“三地”戰略,利用麻類作物水土保持能力強、耐鹽堿能力強、重金屬耐受能力強等特性,促進麻類作物向山坡地、灘涂鹽堿污染地、冬閑地等非宜糧田轉移,為確保糧食用地和耕地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路徑。先后在湖南株洲、湘潭等地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麻類作物替代種植,每畝每年可移除土壤中鎘1~7克,鎘含量下降10%,實現了重金屬污染農田品種、種植、調控、安全利用的全線貫通。
麻雖是小作物,但卻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除了衣柜里的麻服飾、餐桌上的亞麻油,麻類產品在醫藥、汽車、機械、裝修等行業也越來越常見,甚至在一些關鍵性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深海纜繩為防止海水腐蝕必須加入劍麻纖維,重金屬污染的農田雖然不能種植糧食作物,但是麻類作物不僅可以種還可以加快土地的修復利用,治療癲癇的特效藥用成分CBD,工業大麻是唯一合法來源。據統計,麻類作物在我國年播種面積雖然不到100萬畝,但是總產值卻超過2500億元。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麻類作物傳統用途以外的價值不斷挖掘,加以利用以后,可以造福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