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舉辦中國和全球農業政策論壇。論壇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和《2019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分別對中國重大農業產業發展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全球食物和營養安全進行深入探討。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出席論壇并致辭。
唐華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需要“硬科學”的支撐,也需要“軟科學”的支持。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環境下,迫切需要對鄉村振興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作為中國農科院智庫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為研判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制度安排與宏觀調控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他強調,中國農科院將進一步深化學習和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兩個一流”的指示精神,加強宏觀戰略和政策研究,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進一步提高中國農科院在農業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領域的學術影響力、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為政府有關部門宏觀決策、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決策支撐。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報告分析了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評估了農業政策調整和外界沖擊對農業產業發展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延續分析研判17種主要農產品產業競爭力和發展趨勢。報告指出,我國現行農業政策特點是,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將提高農民收入擺在優先位置;2017年我國農業—食物系統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3.3%,就業比重達36.7%,農業的“壓艙石”作用明顯。產業興旺帶來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后院”,農村一二產業增加值每增加1單位,GDP將增長3.32單位;農業勞動力“蓄水池”效應顯著,農村一二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可以釋放0.14%的農業—食物系統勞動力,帶動第三產業就業增加0.12%,全社會就業增加0.04%。報告還指出,中美貿易雙邊磋商可能影響多邊貿易格局;在非洲豬瘟疫情背景下,以肉換糧進口政策可以提升糧食安全水平,減輕環境壓力,擁有國際市場空間,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可以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提高單產、創新土地經營制度降低生產成本、引導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的健康型消費結構等措施推進大豆振興計劃順利實施。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樊勝根博士發布了《2019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報告顯示,世界貧困人口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村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45.3%,卻占全球極端貧困人口的80%。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比,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兒童營養不良率居高不下,缺乏基本公共服務,并且深受森林過度砍伐、地下水枯竭、土地退化、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等問題的困擾。樊勝根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并解決上述挑戰的有力舉措。振興鄉村能夠刺激經濟增長,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危機,同時還有助于到2030年實現包括“零饑餓”目標在內的各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他強調,通過鄉村振興,農村地區可以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成為重要的創新中心。
此次論壇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是繼去年以來中國農科院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共同舉辦的第二次報告發布會。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務院扶貧辦原黨組書記、主任范小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部委員朱玲以及有關部委、院機關、院屬各單位、各省(市)農科院、駐華使館、駐華國際機構、新聞媒體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會議。(通訊員 劉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