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未滿,陰雨凄凄,2022年3月23日清晨,我國著名動物營養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政協第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張子儀先生與世長辭,享年98歲。
中國農業科學院全體職工和學生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為我國畜牧學作出杰出貢獻的張子儀先生。哀傷如藤蔓,纏繞吾心底。而今魂魄歸仙里,唯載英名傳萬年。張子儀先生為我國動物營養學科的發展及飼料工業的興盛傾注了畢生心血,作為我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的開拓者、中國飼料工業及現代養殖業的主要鋪路人,為我國飼料工業和畜牧科技發展作出了里程碑式貢獻。
應召歸國 人生無悔之起步
張子儀先生1925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臨猗縣,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38年考入山西太原師范學校讀書。1941年9月東渡日本求學,隨后考入京都大學學習農學。1948年獲得農學學士學位,被聘為外國人特別研究員。1948年至1952年在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研究生院攻讀反芻動物營養學,他聚焦反芻動物微量元素缺乏癥這一當屬國際動物營養學前沿領域開展深入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鈷”對瘤胃微生物放線菌的消長規律,推翻了耕牛“異嗜厭食癥氟中毒”假說,并提出了因鈷缺乏引起惡性貧血癥的理論。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百廢待興、人才奇缺。他響應祖國號召,克服種種障礙,歷時一年,于1952年10月回國參與新中國建設,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系技術員。1957年8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以下簡稱畜牧所)成立,自此張子儀先生扎根畜牧所致力于我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
多年后,張子儀先生回憶說:“從個人得失出發,即使繼續留在國外,不過添個‘博士’頭銜,社會地位、個人生活條件會好一點,但不可能有更大作為”。是祖國的召喚使他決定重新設計自我,報效祖國,“以慰或冤死敵獄或捐軀疆場的千百萬同齡人在天之靈,此乃人生無悔之起步”。
篳路藍縷 不撓拳拳報國心
張子儀先生始終恪守科學工作者的基本準則,探索科技興牧之道。改革開放前的30年間,我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先天不足、后天多難、政治運動頻繁、泡沫科學成果此起彼伏。張子儀先生“蹲點跑村”,奔波于晉、魯、豫之間,主持推廣玉米秸稈青貯技術,解決了部分農區冬春耕牛青黃不接時的飼草問題。1954-1955年,在媒體大量宣傳“用礱糠喂豬效果好”的社會背景下,他堅守學術底線、兢兢業業,證實“用礱糠喂豬不僅無飼用價值,而且成本高、喂得愈多、長得愈慢”的道理,在經歷被控告、誣陷等磨難,工作組最終澄清事實,終止了礱糠喂豬促生長的偽科學,引導了養豬業科學發展。1958年他牽頭首創了全國統一的飼料樣品采集方案,制定了《暫行飼料分析方法》。1959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國產飼料營養成分表》。
1969年11月,張子儀先生隨畜牧所下放青海省,在青海省海西州農牧局農牧工作站工作了10年。盡管條件艱苦,他仍然深入生產第一線,努力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服務。針對柴達木盆地地處高寒,養豬生產落后、死亡率高,所需豬肉多靠內地供應,運費高、損耗大等實際問題,1976年,他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難,首次在烏蘭縣宗務隆公社建成了豬、肥、糧良性循環的示范豬場,為當地市場供應鮮肉,獲得各界贊賞。1979年,張子儀先生當選海西州政協委員和省人大代表。
張子儀先生在下放青海10年間,利用各種可能的渠道關注國內外科研動態,千方百計搶救、保存了建國以來飼料營養價值評定方面的大量原始資料,并進行勘校、篩選,為“六五”期間整理出版《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奠定了基礎,為我國早期飼料工業全價配合飼料的配方設計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手參數。該項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甘為人梯 學科開拓與鋪路
1979年畜牧所恢復建制后,張子儀先生從青海回到北京。他持續開展動物營養與飼料價值評定研究,編制了《中國飼料工業標準體系表》《飼料工業原料標準》等系列標準,出版了《中國飼料學》等專著,主持或參加完成的飼料工業標準達到當時飼料工業標準總數的一半以上,結束了我國飼料工業“無標”生產的歷史,為開創我國飼料工業標準化建設和推動飼料工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0年,全國畜禽營養研究會(現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成立,張子儀先生當選秘書長,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嚴謹學風,以及關心學會發展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精神,獲得同行贊許。在此后的12年間,他先后擔任學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1989年,在我國動物營養科學奠基人許振英教授的倡導下,他積極策劃、籌措經費,傾力創辦了《中國動物營養學報》。
20世紀末是我國科研成果信息化管理體系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張子儀先生提出了“中國飼料分類法及編碼系統”,于1989年牽頭創建了中國飼料數據庫情報網中心,該中心已連續32年向全國發布《中國飼料成分營養價值表》,推動了飼料營養研究成果信息化管理和即時共享。正是得益于包括張子儀先生在內的畜牧獸醫界幾代人的努力,我國飼料工業逐步壯大,自2011年以來我國飼料產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一位。
老驥伏櫪 矢志初心堅如磐
張子儀先生一生廣學博覽,十分注重知識更新,他經常自我反省,不斷否定自我,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先生進入耄耋之年后,仍潛心鉆研自然辯證法與科學技術發展史,領悟畜牧業乃至農業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觀,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論斷。如:動物疫病防治要從“防重于治”到“防養并舉”向“養重于防”打“持久戰”的觀點;對農牧結合問題,提出要從“有啥喂啥”向“種啥喂啥”最后達到“喂啥種啥”的方向過渡的循環經濟觀,是主張“糧、經、飼”三元種植業結構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總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苦口婆心地呼吁科學研究要敢于創新,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苦干、實干加巧干;要洋為中用不唯洋,古為今用不泥古;選題要急國民經濟當務之急與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要有“你無我有,你有我優”意識,要棋看三步等等。張子儀先生一生孜孜追求并鑄造的這些科學精神和學術思想是我國動物營養學人學習的典范。
2005年,為了促進我國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排除條塊分割的限制,張子儀先生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強強聯合,攜手共建我國畜牧領域唯一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迄今實驗室在“作貢獻、出成果、育人才”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引領國內學科發展。針對我國規模養殖業中長期被忽視的“應激”問題,張子儀先生提出了一系列根治的策略與建議,與助手們克服種種困難在國內首次設計建成了系統研究“環境應激”的“畜禽環境人工氣候艙”,引領我國畜禽環境生理學領域發展。他在八十高齡,仍率領三代科研工作者原創了國際領先水平的單胃動物仿生消化系統及配套國產酶試劑盒,在國內大型農牧企業和科研單位廣泛推廣應用,實現了飼料養分效價評定從“傳統動物試驗”到“實驗室標準化”測定的轉變,解決了飼料養分效價評定“車不同軌、書不同文”的標準化問題。他在九十五歲高齡時,仍策劃組織出版了約1500萬字的《中國畜牧飼料史料活頁》,將畢生積累的畜牧資料數據公布于世,啟迪后學。
一生敬業忠于國,七秩清風效圣賢。張子儀先生畢生胸懷科學報國之志,品高德馨,治學嚴謹。他身先士卒,勉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甘于寂寞、淡泊名利、求實創新、勇攀高峰。他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為我國培養了一批杰出的畜牧科技人才。先生將畢生所學奉獻給祖國畜牧科技事業,用一生詮釋了當代科學家精神。張子儀先生的一生,是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憶往昔,我們永遠銘記。我們要學習張子儀先生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傳承張子儀先生崇高的科學家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為我國畜牧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應有的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張子儀院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