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科技扶貧工作回眸之六:發揮棉花技術優勢 促進棉農增產增收
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認真貫徹上級部署,抓住農業發展的機遇,堅持科技扶貧,服務三農,不斷推動成果轉化。通過發揮技術創新優勢,強化農業科技服務,逐步提高了棉農收入,促進了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開創了科技興棉的新局面。
大力推廣新品種 促進棉花增產增收
棉花所以中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主體,在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區開展新品種推廣工作,促進了棉花生產水平的穩步提高。
棉花所所長喻樹迅(左二)院士考察新疆棉花長勢
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積極推廣中棉所41、63、72、83等一系列中棉棉種。這些品種以高產、優質、抗病、大桃、吐絮好等優良農藝特性受到市場的熱捧,被廣大農民所喜愛,分別成為山西、陜西、江蘇、山東他黃淮雜交棉區等地的主推品種。近3年,累計推廣1.2億多畝,新增社會效益156億多元。
棉花所在新品種推廣過程中,創新了高效套作模式。2008年以來,在河南產棉大縣豫東扶溝縣利用高產優質轉基因雜交棉新品種中棉所72成功試種了一種四熟高效套種模式,畝產效益十分可觀。2009年在扶溝縣江村鎮馮陵村采取小麥、棉花、西瓜、花生四熟套作模式,合計效益3474元/畝,較常年畝增效益1500元左右。這種高效套種模式有利于糧棉雙豐收和提高復種指數,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益,有效緩解了當前我國耕地日益減少和糧棉爭地的突出矛盾。
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會 提高種植水平
每年冬春季節,棉花所組織育種、植保、栽培等方面專家,在棉區植棉面積較大的鄉鎮開展技術培訓。內容涉及良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各個方面,主要解決棉農植棉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鼓勵和引導棉農加強田間管理,發展優質棉生產,提高植棉水平。培訓采用集中授課、田間講解等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2012年1月,棉花所專家在阿克蘇深入鄉鎮給維吾爾族技術員和農戶進行棉花高產栽培研討及冬季栽培技術培訓。參會的維吾爾族同胞紛紛表示,多虧棉花所專家幫助我們解決種棉過程中的各種難題,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讓新疆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在2012年9月舉行的新疆棉花現場觀摩會上,棉花所育種家李運海專門介紹了中棉所49原種生產三圃田情況,并就這一品種的特征特性等和當地棉農進行了交流,對于提高農民植棉水平,普及科學植棉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2012年,棉花所在山東東營成立了農廣校。先后有6000多人次參加了培訓。在當地高產和超高產示范田組織植棉大戶和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召開了現場會,進行棉花超高產技術經驗交流總結,有效探討和推廣了棉花高產栽培集成技術和模式化栽培技術,對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植棉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棉花所育種家李運海(中)介紹中棉所49原種生產三圃田情況
加強學術交流 促進科技創新
開展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是棉花所科技成果推廣和科技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棉花所與地方的科研院所聯合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的實施,在全國建立了體系較為完備的生態育種試驗站,在全國三大主產棉區建成了新品種試驗示范體系,加強學術交流,促進科技創新,共同為我國的棉花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扶貧貢獻力量。
目前,棉花所已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形成了基本覆蓋棉花種植區的完善的產業體系,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優良品種的引進及先進技術的推廣,提高當地植棉業的科技含量,穩步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并大量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團結。同時提高了國產原棉品質和競爭力,拉動了紡織工業發展和出口創匯;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培育棉種產業龍頭企業—中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動棉種產業科研、生產、貿易一體化發展。棉花所今后將繼續秉承“獻身農業、服務人民”的優良傳統,以服務三農為己任,為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