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靜帶來了一組調研數據:2021年我國授權發明專利數量連續十年全球第一,但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王靜表示,我國科技創新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但專利數量存在嚴重“虛胖”,需深入研判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的深層次原因。
那么,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王靜提出了多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的建議。
首先,要提高專利質量,“未來需加強對科研院所和高校行政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專業培訓,常設培訓包含專利申請、挖掘布局、侵權分析和商業化實踐案例解讀等系統課程。提高知識產權申請質量,對國家級的技術應用類研究項目承接科研團隊提供知識產權保護輔導。”
其次,要鼓勵協同創新,完善知識產權確權制度。“要破除阻礙科研人員合作創新的考核機制,規范科研成果完成人署名機制,允許科研人員自行約定知識產權權屬比例。鼓勵科研院所和高校使用科研經費或者社會捐贈設立成果產業化種子基金或創業投資基金,用以扶持技術工程化、規模化、產品化驗證,提高科技成果技術到商品的轉化效率。”
最后,設立各級或第三方技術評估和轉移轉化機構或平臺,讓科研單位“敢于轉”。“科研人員需要組建由技術、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專業人才組成的機構或平臺支持,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和管理,提供精準全方位的服務,降低行政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的法律和商業風險,扭轉專利所有權人怕承擔風險而‘不敢轉’的局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