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從小在浙江農村長大,從小在家做飯割草、干農活,鄉情鄉愁割舍不斷,也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下農業和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誤打誤撞進入了農業大學,她帶著一種委屈的情緒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前為了爭口氣,又考取了中國農科院馬鈴薯遺傳育種碩士研究生,從此與馬鈴薯科研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就是30多年。
分不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田間工作條件比較艱苦,馬鈴薯育種材料播種、調查和收獲基本都靠科研人員自己完成,沒有經費來雇工人,也基本不具備機械工具,馬鈴薯又是無性繁殖作物,用種量非常大,播種和收獲只能肩扛手抬。一天工作下來,晚上看見大通鋪上臟兮兮的被褥,從小習慣干凈的金黎平心里很不舒服。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見自己培育的優良品種在全國應用,看到種植戶開心的笑臉,那些困難和不快也就煙消云散了。《光明日報》的報道中寫到:“在和農民一起勞動時,幾乎沒有人能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尤其是金黎平,黑出了水平。”
經過多年努力,金黎平帶領團隊建成了河北察北試驗基地、在全國設立了10多個育種基地,一年中一多半時間都在主產區、育種基地和體系試驗地里穿梭。有一次河北壩上基地突降大雨,為了防止雨水浸泡育種材料,她和團隊成員連夜搶收入庫,返程中發生車禍,金黎平受傷最重,頭上縫了10針,在額頭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金黎平還多次擔任聯合國FAO和UNDP項目專家和顧問,甚至前往戰火紛飛的阿富汗進行技術服務和交流。
對于科學家來說,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回報。多年來,金黎平育成了30多個新品種并在全國推廣應用,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0多項,其中“早熟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獲得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5年前育成的中薯5號現在依然是國內早熟主栽品種,在昌黎和襄陽畝產達萬斤,農民每畝凈收入達6000元,這在大田作物中無疑是一個不小的奇跡。
把土豆變成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種植大國,60%以上的種植區分布在貧困區域。從1997年開始,金黎平就帶領團隊配合國務院扶貧辦,在貴州省開展馬鈴薯產業扶貧工作,開辟了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讓馬鈴薯實實在在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金黎平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她從貧困地區對品種資源和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入手,在連片貧困區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湖北恩施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等地建立研發示范基地和專家工作站,率領團隊常年奔波在烏蒙山區、六盤山區和燕山太行山區等馬鈴薯主產縣,為貧困區開展科研和農技人員技術培訓,多次參加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和地方政府等組織的各類科技咨詢和服務活動,每年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展示3000多畝;先后培養510余名農技人員,為畢節地區培養了第一個馬鈴薯博士,為壩上地區培訓科技人員320余名,為當地農科院培養了2名馬鈴薯研究生。此外,為寧夏、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培訓了多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和農技人員。
這是我應該做的 希望有更多人來幫扶
常年在連片特困區工作,看到失學和上學困難的孩子,金黎平心里隱隱作痛,一直想著能為孩子們做點事。自1998年開始,金黎平把各地政府發的科技服務補助,用來捐資捐物,助學幫困。她先后向江西九江、四川北川、廣西大化、寧夏西吉和貴州畢節等地學校捐書、捐款,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初中和高中學業,當得知受資助的寧夏西吉縣5名中學生中有3名成功考上大學時,金黎平比自己的孩子上大學還要開心。
在畢節扶貧時,金黎平看見孩子們上學路上衣著單薄光著腳丫,疼在心里。2017年,金黎平捐贈50萬元,畢節市人民政府配套50萬元,共同成立了“畢節市慈善總會?金黎平?畢節助學基金”,每年資助150名畢節地區農村貧困學生,但她卻沒有出現在捐贈現場,只是淡淡回應:“這是我應該做的,希望有更多人來幫扶。”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馬鈴薯科研工作者
從1984年考入中國農科院碩士研究生,到如今的團隊首席、農業農村部薯類生產專家組組長,36年來金黎平專注于馬鈴薯這一件事,用她自己的話就是:“育成了一些品種,推廣了一些技術,培養了一些人才,圍繞馬鈴薯工作力所能及地承擔了一些社會責任。”
多年來,金黎平先后師從盛家廉先生、朱明凱先生和程天慶先生,他們雖然是65歲以上的老人了,卻依然辛勤耕耘在試驗地里,他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金黎平。后來,金黎平攻讀方智遠院士的博士研究生,看著80多歲的方院士還經常下地干活,東奔西走推廣新品種,耳濡目染間受到了無形的引領和鞭策。
金黎平時常對學生們說:“把工作當成生活,你就是命運的主人。”2011年金黎平入選“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2016年獲國際塊根塊莖類作物學會終身成就獎,2017年被授予“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2019年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和“全國脫貧攻堅獎”,2020年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章……當大家提起這些時,金黎平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馬鈴薯科研工作者,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