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和云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尚軼研究員利用組學大數據開展植物次生代謝研究。該研究將為后續植物次生代謝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對推動植物次生代謝研究和相關產業化應用具有一定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學報(The Plant Journal)》上。
在漫長的進化進程中,植物為適應復雜環境和滿足自身發育過程,合成出數量巨大、結構異常豐富的次生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物在調節植物和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影響了作物的營養與風味品質,同時也為醫藥、化妝品、調味品、農用化學品、顏料染料的商業應用提供了巨大資源。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從青蒿中分離出來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雖然,科學家已從植物中鑒定出大量代謝物,但是能在商業上成功應用的還非常有限,相關研究還有待加強。
前沿測序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下降,大大加速了植物次生產物的代謝研究。近幾年,隨著組學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整合基因組、轉錄組、代謝組以及蛋白組等多種組學技術,發掘控制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合成、調控、轉運等過程的關鍵基因已越來越普遍,必將加速未來利用合成生物技術改良作物的品質和開發其潛在商業價值的進程。(通訊員 趙華)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tpj.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