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增糧科技行動”發布會在線上召開。會議發布了“增糧科技行動”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這是中國農科院繼實施“使命清單制度”,發布“強種”“沃田”科技行動后,啟動的又一項重大科技行動,將為實現“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提供有力科技支撐。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出席發布會并講話。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作了解讀。會議由副院長馮忠武主持。
王漢中指出,“增糧科技行動”是中國農科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行動的核心是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五大作物,開展增糧科技攻關行動,聚焦五大糧食作物的高產優質(宜機)良種篩選推廣、高效栽培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豐產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應用等重點攻關任務,力爭到2030年,實現五大糧食作物大面積試驗單產水平大幅提升,推動全國糧食產能穩步提升,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總產量增加提供強力科技支撐,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王漢中表示,中國農科院將統籌人才、資金、平臺等科技資源,按照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分別構建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開展跨團隊、跨學科、跨研究所的聯合攻關。通過組織保障、集團會戰、多元投入、協同創新、要素集聚等五項舉措,確保科技行動順利實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做出更大貢獻。
錢前解讀了“增糧科技行動”的主要內容。他介紹,我國糧食總產連續7年超過6.5億噸。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4.5億,實現7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才能滿足國內需求,不斷提高單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在主要糧食作物生產上面臨單產增長乏力、極端災害頻發、生產成本過高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通過科技創新破解上述難題,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升級。“增糧科技行動”聚焦水稻、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五大糧食作物增產共性技術,系統部署攻關任務,力爭實現水稻、小麥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玉米、大豆和馬鈴薯單產與總產均顯著提升,實現玉米基本自給,大豆自給率逐步提升,馬鈴薯提質增效。
中國農科院有關領導,院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增糧科技行動”有關研究所負責人、專家出席會議。(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