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面向”“兩個一流”指示精神,樹牢“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強化“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的意識,圍繞“推年輕、強領軍、補短板、優環境”的目標,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加快建設“兩個一流”、全力打造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2017年首次人才工作會議以來,生物所緊緊圍繞“三個面向”,堅持“高端引領、引育并舉”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人才強所”戰略,通過優化學科布局、凝練重大任務、完善人才機制,構建了與研究所學科布局相適應的人才團隊和科研管理體系,為研究所創新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一、落實三次人才會部署的總體情況
生物所認真貫徹落實三次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強化人才工作頂層設計,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生物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新時期人才隊伍建設6項目標、22項舉措,制定重點任務落實方案,提出并落實50余項舉措。結合研究所職責定位,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圍繞4大學科領域凝練12個研究方向,梳理形成研究所和團隊兩級重大科技任務和5大科研任務使命清單。實施科研機制改革,優化調整內設機構和課題組。完善人才制度機制,制定配套制度10余項。開展內設機構負責人選聘和團隊首席(執行首席)遴選,中層干部和團隊首席平均年齡大幅降低,保持創新活力。
二、干部人才工作的做法與成效
(一)統籌推進四支隊伍建設
1. 突出精準引育,加強科研隊伍建設。2017年以來,圍繞重點學科方向,從國際水稻所等國際知名科研機構,精準或柔性引進部系統首位外專專家1人,作物高光效領域知名專家1人,表觀遺傳學領域青年英才1人(已進入國家人才計劃答辯評審)。加大人才自主培育,3人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青拔等國家級人才計劃,2人獲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優青,1人進入青拔答辯,新增農科英才7人,1人獲評全國農業系統先進個人。
2. 強化選拔培養,推進干部人才隊伍年輕化。開展中層干部選聘和團隊首席遴選,選聘13名科研業績突出、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70后”“80后”青年骨干擔任研究中心負責人和團隊首席(執行首席)。在尊重本人意愿的前提下,職能部門“60后”處級干部全部退出處內實職,新提拔40歲以下正處級干部2名、35歲左右副處級干部3名。調整后,正處級干部平均年齡從51歲下降到44歲,副處級干部從48歲下降到43歲,團隊首席(執行首席)從50歲下降到47歲。建立掛職干部儲備庫,選派3名干部援疆、博士服務團掛職和南繁研究院籌建,12名干部到上級部門工作鍛煉,促進快速成長。
3. 補齊人才短板,強化支撐轉化隊伍建設。建立農業生物技術平臺中心,面向國內外招聘高水平技術支撐人才,加強支撐人才隊伍建設。增設成果轉化處,團隊設立成果轉化崗位,制定《鼓勵科研人員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將獎勵比例提高到70%,“點燃”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熱情。研究制定支撐轉化崗位管理辦法,明確支撐轉化崗位職責、評價指標和人才選育等內容,補齊支撐轉化隊伍建設短板。
(二)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
1.著力構建生物所特色人才引育體系。制定《青年英才計劃引進和培育工程實施細則》,構建層次分明、上下銜接的院所兩級人才引育體系。以培養農業生物技術高端人才為導向,設立范云六院士青年科技創新獎。制定《職稱高聘管理辦法》,突破學歷資歷限制,2名品德優秀、業績貢獻突出的優秀青年被高聘為研究員。圍繞強化人才引育,制定《課題組管理辦法》《干部掛職借調管理辦法》等制度10余項。
2. 啟動實施現代研究所科研機制改革。對標“三個面向”,結合學科設置和科研布局,對內設機構和部門職責進行優化調整。將6個研究室優化調整為4個研究中心,將5個職能部門優化調整為6個。完成32個課題組整合和空間優化布局,部門職責和人財物權限進一步明確,初步形成符合生物所科研工作實際和人才隊伍建設需要的“四橫”“六縱”“八團隊”科研組織管理體系。
3.深化科研單位績效評價制度改革。參加科技部等三部委“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試點”,推進實施績效分類評價改革。結合生物所職責定位,研究制定《績效評價實施細則》,對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按照基礎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應用技術研發等三種類型進行分類評價,進一步推動研究所聚焦職責定位,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改進科研組織方式和績效管理機制。
(三)充分發揮人才支撐作用
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圍繞作物基因組變異與演化機理解析、作物高光效生物學基礎、高效聯合固氮分子機制、作物產量性狀表觀遺傳調控、非天然化合物的組合生物合成等科技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在JCR學科排名第一或影響因子高于8的國際期刊發表論文27篇,占全所60%以上;在知名國際學術期刊或機構兼職24人次,占全所92%。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新一代精準高效基因編輯育種技術、人工合成生物智造技術、農業生物人工智能設計技術、基于磁納米載體的作物遺傳轉化技術和生物傳感器的DNA定量技術等領域取得系列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34項。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在長絨優質棉、抗蟲耐除草劑玉米、營養功能性作物種質創新、畜禽無抗養殖用蛋白智造等領域取得顯著成績,獲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3項、轉基因作物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批件4項,省部級獎勵2項,成果轉化與開發協議金額1200多萬元,到賬收入540多萬元,為促進高效優質綠色生物農業產業發展和科技扶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加強頂層設計,推進人才引育和隊伍年輕化。結合學科布局,主動出擊,通過全職、柔性等方式,精準引進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構建院所兩級人才梯隊。加強人才培養,大膽使用優秀青年人才,讓他們在重要崗位和平臺鍛煉成長,推進人才隊伍年輕化。
(二)突出激勵導向,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按照四支隊伍職責定位,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導向,突出能力業績貢獻,建立科學分類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績效考核辦法,充分發揮績效分配的正向激勵作用。
(三)加強服務保障,營造有利創新良好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在項目申報、論文發表和影響力提升等方面加強指導,為人才減負松綁。完善成果產出獎勵制度,加強人文關懷,聽取意見建議,努力提升人才待遇水平,營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