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上,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交流了從土地革命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黨史學習體會。
報告從對比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在中國特色的土地革命進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形成了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民理論:一是對農民革命性認識的中國化。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經典著作,認為農民的革命性是保守的、具有先天缺陷的,認為落后的小農經濟方式使農民不可能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農民將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趨于滅亡。中國共產黨科學地認為,中國農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他們不摧毀整個舊社會的大廈,就不能得到徹底解放,因而具有極大的革命性。二是關于農民階級地位認識的中國化。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由于農民身上具有潛在的分散性、落后性、保守性甚至反動性,農民絕不是革命的動力,他們在革命中至多只是革命的配角。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明確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三是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中國化。在馬克思主義運動史上,革命是以城市為中心的,共產國際一再強調中國革命也要走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難的探索,逐步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四是關于土地制度的中國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中設計的藍圖是土地國有化,土地國有化是最進步的土地政策,按勞動力分配土地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形成了符合實際的土地改革總路線,實行土地農有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和富農多余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對土地既有使用權,也有所有權,以鄉(村)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滿足貧雇農的要求,保護中農,限制富農,這樣的政策受到農民歡迎,為中國革命勝利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報告指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我們黨在實踐中艱苦探索,在革命中選擇農民,在建設時期依靠農民,在改革時期支持農民,在新時代富裕農民,我們黨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這不僅是我們黨的偉大之處,而且從中可以理解我國“三農”問題為什么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從中可以窺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報告強調,要學深悟透黨的農民理論在改革發展新時代獨創性發展,要學懂弄通總書記“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重要思想,以“三個必須”作為推動我國“三農”發展的最高指引。全院各級黨組織要高度重視、認真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內容上融會貫通、邏輯上環環相扣,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