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根據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的批復精神,經農業部批準,我院在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學科調整的基礎上,整和相關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方面的力量,新組建了國家級綜合性的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成立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把農產品加工作為我院重點發展的九大學科領域之一,是院黨組科技體制創新的又一重大舉措。目前已投資1000萬元,改造和建設相關的實驗室,增加農產品加工的儀器設備,首批500萬元的儀器設備已全部到位,食品科學大樓和中試中心建設正在規劃之中。
12月19日,農產品加工所揭牌儀式在京舉行。揭牌儀式由屈冬玉副院長主持。農業部張寶文副部長、科技部計劃司申茂向司長及我院翟虎渠院長、加工所魏益民所長先后致辭。張寶文、翟虎渠還共同為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揭牌。參加揭牌儀式的還有科技部生物工程中心主任王宏廣、國家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孫曉康、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段武德、科教司副司長楊雄年、中國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江樹人、中國農學會秘書長陳建華、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劉興信和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專家,以及我院章力建、劉旭副院長,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司洪文和院機關各職能部門、京區各研究所的領導等近200人。
在致辭中,翟虎渠要求,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立足創新,刻苦攻關,不斷發展,將該所構建成為現代化的、具有農業產業背景和農產品加工特色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試驗、中試基地,食品工程技術的孵化基地,農產品產業化開發的示范基地和食品科學與工程人才的培養基地。
作為從事農產品加工技術和食品科學技術研究的惟一國家級科研機構,研究所將圍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技術需求,結合農業生產、食品科學和居民消費特點,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農產品加工、貯運、安全及食品科學關鍵技術問題,以加快我國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通過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和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工程學科博士點、碩士點的建設,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級科技人才。
研究所設有食品科學實驗室、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農業部核技術與農產品加工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農業輻照中心、農業部輻照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研究和開發部門;擁有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生物物理學博士點、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工程碩士點。
(相關背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基本解決了13億人的溫飽問題。我國農業已進入了主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并呈現出階段性、地區性、季節性相對過剩的新階段。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新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發展農產品及食品加工業,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和附加值、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還不是農業強國。2002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45706萬噸,肉類總產6587萬噸,奶類總產1400萬噸,水果、蔬菜分別為6951多萬噸和5.3億噸,均居世界首位,但加工能力卻明顯不足。以糧食為例,我國雖然是糧食大國,但深加工用糧不到總產量的8%。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食品只占總量的2%。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后加工能力都在70%以上,加工食品約占飲食消費的90%,我國僅為25%左右。在歐美、日本等國90%以上的蔬菜都是經過商品化加工處理后進入流通領域的,例如,德國的蘋果加工量占總產量的75.2%,美國、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2002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約為2.4萬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僅為0.98:1,而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在2.0-3.7:1(美國3.7:1,日本2.2:1),發達國家食品工業產值是農業產值的1.5-2倍,而我國不及1/2。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嚴重滯后。
發達國家對農產品加工業予以高度重視,其技術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產業化經營的水平越來越高、加工技術與設備越來越高新化、科技投入比例越來越大、資源利用越來越合理、標準體系與質量控制體系越來越完善。而我國農產品加工技術水平低;產品結構單一、質量差;企業規模小、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缺乏加工專用品種和規模化的原料基地;農產品標準與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等。
因此,針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應用技術研究相對薄弱、科技后勁不足,并已成為現階段制約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的現狀,緊緊圍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實現研究手段和能力的改善,使研究實驗裝備達到更高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高技術研究實現重大突破,促進農產品加工高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研究機構已迫在眉睫。
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整合了相關研究所農產品加工研究方面的力量,組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 目前已投資1000萬元,改造和建設相關的實驗室,增加農產品加工的儀器設備,首批500萬元的儀器設備已全部到位。食品科學大樓和中試中心建設正在規劃之中。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是以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和食品科學技術研究為特色,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食品物料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安全、食品輻照、食品保鮮、發酵工程、食品工藝和食品工程等科學技術問題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研究所現有職工102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6人,副研究員20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研究所設有食品科學實驗室、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農業部核技術與農產品加工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農業輻照中心、農業部輻照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研究和開發部門。擁有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生物物理學博士點,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工程碩士點。中國農業科學院一級崗位杰出人才魏益民教授為現任所長。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農產品加工技術和食品科學技術研究唯一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研究所將重點圍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技術需求,結合我國農業生產、食品科學和居民消費的自身特點,通過農產品加工、貯運、保鮮和市場關鍵技術研究,加快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的發展。通過對營養、健康、安全食品原料保障和市場監督控制技術的研究,形成食品、農產品質量與安全保證體系和專項技術。通過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產出,不斷取得技術成果、專利或產品,為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提供儲備。通過技術培訓、技術轉移和技術咨詢,為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通過與國際機構、大專院校、研究院所、加工企業、優勢產區合作研究、聯合開發的模式,壯大隊伍,擴大影響。與此同時,通過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和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工程學科博士點、碩士點的建設,培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高級科技人才。
研究所全體研究人員將奮發努力,加快研究所建設步伐,通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使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得到更大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供稿 王一惠 攝影 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