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王靜委員的微信頭像,昵稱一欄寫著三個字“小漿果”。“從名字你就能看出我對這類水果的喜愛了吧。”王靜笑著跟記者說。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靜帶來了一份特別的提案:“助推小漿果走向大產業”,而這也是她心心念念多年的事情。
王靜委員告訴記者,早在25年前她還在哈爾濱工作的時候,就開始關注小漿果,多年前的研究和親身實踐,她越來越發現這類水果的有益之處。她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小漿果,通過食用小漿果讓身體變得健康。
當記者問到小漿果是什么的時候,王靜委員打開了話匣子:小漿果其實不是某一個水果品種,它一般指以藍莓、藍靛果、樹莓、沙棘、黑加侖、蔓越莓、桑葚等為代表的果實較小、果肉呈漿狀的一類水果,是第三代水果,是高顏值、高營養價值、高附加值的“三高”水果。
王靜委員介紹,與大宗水果相比,小漿果更富含維生素、花青素、SOD、鞣花酸等營養物質,在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明顯。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小漿果多在遠離城市、無污染的山區和林區種植,不與主糧搶耕地,病蟲危害小,符合綠色或有機食品標準發展理念,是惠民生的朝陽產業。
但是目前,我國小漿果產業的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她表示,首先,國內小漿果的價格普遍偏高,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日常需求。
其次,小漿果行業“小散亂”的現象比較突出。優良品種選育、栽培、采收、貯藏保鮮等關鍵環節缺乏相應的標準和質量控制規范,管理粗放。大多既不保質又不保量,在影響消費者信心的同時,也導致果農賣果難,市場波動較大,供給側出現失衡。政策支持力度小,缺乏龍頭加工企業強有力的帶動,產業鏈條的完整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優勢樹種、品種以及區域優勢的閃光點未能展現,未形成明確的地理標志產品。
第三,科技投入少,功能成分挖掘利用不足,利用率低下,整體處于以賣果汁、果干、果油為主要商品的資源型初級階段,無法發揮其真正價值。
王靜委員建議:一是以地域和品類為細分基礎,以市場為導向,提升集約化程度,降低生產成本。中國的小漿果產業不缺產品,但缺乏規模化高質量的精品。注重不同小漿果產品特殊的營養功效挖掘,加強小漿果市場培育和消費者教育,同時鼓勵地方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培育出集栽培、綜合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龍頭企業。在原有銷售基礎上結合線上銷售、網絡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手段,探索多業態融合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著力破題小漿果有特色、品質優但產業體系不完整及宣傳銷售不暢的問題。
二是支持發展專業研發機構,創新科技支撐,提高科技貢獻率。小漿果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產業鏈條長、技術環節多,產業發展對技術依賴度極高。建議加強專業研發機構的科技投入,開展小漿果資源調查、收集、引進、保存、保護等基礎性工作,重點提升小漿果種質創新、栽培技術、采收運輸、儲藏保鮮、加工開發、產業化的水平,提升核心科技競爭力,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深入實施小漿果精品戰略,建立科學、嚴謹、安全、高效的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建立產品質量追溯手段,打造精品,撬動更高的效益增長杠桿。堅持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為基礎,以標準化生產為導向,以品牌打造為引領,結合鄉村振興產業扶貧,從品牌到定位,從種植到精深加工,全方位發展地方小漿果特色經濟,把小漿果的生態資源價值挖掘激活,發展成為大產業,滿足居民消費健康多元化和結構化上升趨勢,讓小漿果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讓農民增收,讓消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