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萍,二級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農科院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博士生導師。三十余年來,閻萍帶領團隊扎根高原,深入牧區一線,專注牦牛育種研究,取得了多項原創性科研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一二等科研獎勵10項,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CCTV-7大地之子年度農業人物、牦牛種業功臣、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貢獻杰出人物等榮譽稱號,被牧區群眾親切地稱為“牦牛媽媽”。
35年堅守培育兩個國家級新品種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的主導畜種,是藏民族的基本生產生活資料,但牦牛產業發展受科技水平低和生產方式落后的嚴重制約。為了推動牦牛產區科學養畜和產業發展,作為一名時代女性,閻萍秉持科研初心,肩負發展使命,在青藏高原圍繞牦牛育種、提升產業能力,執著科研,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牧區,在交通不便、沒有公路的牦牛飼養地,她騎馬或徒步,同當地藏族群眾一起喝酥油茶吃糌粑,一起抓綁牦牛,一起測定生產性能。在青海大通牛場,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稱她為“牦牛媽媽”或“閻干散”。她的足跡遍布青海、西藏、甘肅、四川、云南、新疆的牦牛產區,大藏區的牦牛飼養區更是常年駐扎著她的身影。2004年,閻萍團隊成功培育出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首個國家級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填補了世界上牦牛沒有培育品種及相關培育技術體系的空白。2019年,又成功培育出國家級新品種“阿什旦牦牛”,再次填補了青藏高原草原牧區牦牛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品種的空白,成為世界獨特生態區牦牛品種培育的成功典范和品種生態差異化培育的典型代表。
“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和青藏高原牦牛四級繁育技術體系是閻萍帶領牦牛團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兩個一流”指示精神,聚焦青藏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主導產業發展需求,自主創新、聯合攻關的重大創新成果,突破了制約牦牛生產的關鍵環節,為我國牦牛良種繁育和雜交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對青藏高原牦牛生產性能提高、農牧民增產增收、固疆守邊和維系青藏高原穩定及區域牧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用牦牛精神服務高原產業
“牦牛是比人類更早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生靈。藏民馴化牦牛已有8000年的歷史,牦牛對牧區而言不僅是生產資料,更是精神世界的圖騰。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動物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閻萍說,“我研究牦牛,更愛牦牛,因為它堅韌、勇敢、任勞任怨的品質,這正是我們科研工作需要的寶貴品質。”
牦牛育種是一項周期漫長,極其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工作。在高寒草原開展牦牛育種技術的研究,其難度與艱辛是眾多人難以想象的。閻萍說:“新品種能在我們這里開花結果,也是對我們和大通種牛場幾代科研人孜孜不倦奮斗堅守牦牛育種研究的回報。”立足生產,面向需求,不畏艱難,追求前沿,是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牦牛團隊的真實寫照。
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會永遠扎根青藏高原,勇攀牦牛科研高峰,為牦牛科研和生產傳薪接力,面向牦牛主產區,擴大推廣“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新品種,開展牦牛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推廣牦牛良種繁育新品種新技術,提升牦牛制種、供種能力和改良效果,促進牦牛產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牧民增產增收。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不畏艱險、扎根雪域高原的牦牛精神應對困難和挑戰”,這是閻萍勉勵自己的話。目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新品種種群數量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青藏高原牦牛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牦牛品種的保護和選育更是“永遠在路上”,閻萍和她的研究團隊將繼續致力于牦牛的生產提升和牧民的增產增收,牢記初心,肩挑使命,扎根高原,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