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鹽堿地快速改良關鍵技術研發成功 大幅提高西北沿黃灌區作物產量
鹽堿地快速改良關鍵技術研發成功 大幅提高西北沿黃灌區作物產量
發布時間:2014-07-29
|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主持研發的西北沿黃灌區鹽堿地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2014年度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通過項目實施,實現了鹽堿地快速改良與作物大幅度增產,豐富和提升了鹽堿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理論與技術,顯著改善了西北沿黃灌區鹽堿地土地生產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
據項目負責人土壤耕作與種植制度團隊首席科學家逄煥成研究員介紹,西北沿黃灌區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糧油主產區和生態脆弱帶,傳統大水漫灌方式造成農田在灌溉時段“鹽隨水走”和在非灌溉時段“水走鹽留”現象循環發生,導致鹽分“表聚化”、出苗保苗困難、產量低下等問題大量發生。近年來引黃灌溉量逐年減少,傳統大水壓鹽已不再可行。因此,在節水條件下,研究鹽堿地“淡化耕層”技術,通過對土壤鹽分進行時間、空間、形態調控,將鹽分控制在耕層以下,使之有鹽而無害,具有重要科學和生產意義。
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等項目支持下,逄煥成科研團隊在內蒙古、寧夏和甘肅沿黃灌區進行了系統研究與應用。突破了限制西北沿黃灌區鹽堿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的關鍵技術瓶頸。研制出集控鹽、抑鹽、培肥、促生、節水等效果于一體的“上膜下秸”控抑鹽增產等系列技術,闡明了其應用機理。該技術使耕層含鹽量降低10.2%-53.2%,土壤含水量提高2-4個百分點,土壤有機質提高0.2g/kg-0.3g/kg,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多樣性,中度鹽堿地作物增產9.8%-14.6%,重度鹽堿地作物增產26.3%-35.3%。研創了適宜于不同類型鹽堿地改良的配套產品。研制出顯著降低堿土pH值的土壤調理劑、適于新墾鹽荒地快速改良的營養型鹽堿改良劑;研制出實施鹽堿地“上膜下秸”技術的專用耕作機具,突破了“上膜下秸”實施推廣的技術瓶頸,實現了農機與農藝技術的有效融合。構建了適用于不同類型鹽堿地快速改良利用的技術體系。制訂了10項適用于不同類型鹽堿地的抗鹽增產技術地方標準并頒布應用。
目前,上述成果已在西北沿黃灌區累計推廣1154萬畝。

在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等項目支持下,逄煥成科研團隊在內蒙古、寧夏和甘肅沿黃灌區進行了系統研究與應用。突破了限制西北沿黃灌區鹽堿地快速高效改良利用的關鍵技術瓶頸。研制出集控鹽、抑鹽、培肥、促生、節水等效果于一體的“上膜下秸”控抑鹽增產等系列技術,闡明了其應用機理。該技術使耕層含鹽量降低10.2%-53.2%,土壤含水量提高2-4個百分點,土壤有機質提高0.2g/kg-0.3g/kg,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多樣性,中度鹽堿地作物增產9.8%-14.6%,重度鹽堿地作物增產26.3%-35.3%。研創了適宜于不同類型鹽堿地改良的配套產品。研制出顯著降低堿土pH值的土壤調理劑、適于新墾鹽荒地快速改良的營養型鹽堿改良劑;研制出實施鹽堿地“上膜下秸”技術的專用耕作機具,突破了“上膜下秸”實施推廣的技術瓶頸,實現了農機與農藝技術的有效融合。構建了適用于不同類型鹽堿地快速改良利用的技術體系。制訂了10項適用于不同類型鹽堿地的抗鹽增產技術地方標準并頒布應用。
目前,上述成果已在西北沿黃灌區累計推廣1154萬畝。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