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建 實習生 張紅菊 姚冰
編者按
1994年8月,國家決定設立以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為宗旨的“948”計劃。自1996年實施該計劃以來,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加強了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同領域的技術交流,提高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同時,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帶動了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
“948”計劃實施8年來,將我國農業技術引進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使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引進技術的后續效應已經逐漸顯現。通過實施“948”計劃,不僅加強了對全國技術引進的宏觀指導和管理,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復引進、盲目引進和低水平引進等問題,還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農業技術引進管理制度、運作程序和可行的操作方式,保證了技術引進工作的順利開展,豐富、完善了農業科技管理的內涵,初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研究、技術引進、技術推廣和技術開發相互銜接和相互促進的完整的科技計劃體系。
眾所周知,經濟發達國家都曾經且還在走技術引進之路。實踐證明,學習、引進國際先進科學技術和國內自主技術研發有機結合,本國科技水平就能快速提升。
21世紀,世界上掀起了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農業科技革命高潮,這對我國農業科技界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球經濟一體化、科技一體化也要求我們審時度勢、不斷地取他人所長、補己之短,才能在世界科技強國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今天,中國農業在面臨入世后的國際競爭,面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的嚴峻形勢下,必須不斷地引進國際先進的農業科技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這樣才能給中國農業和農村帶來新面貌。
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的捷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要改變中國落后的農業面貌,需要世界先進的農業技術。要在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上做好文章,其中一條公認的捷徑就是引進世界先進的農業技術。曾幾何時,我們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我們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世世代代背負著沉重的勞作,勤勞的人民卻所獲甚少。我們的科技人員雖然努力攻關,然而,受農業的周期長、見效慢等制約,農業科技成果的投入產出比一直較低。由于缺乏先進、實用的技術作支撐,農民雖然辛勤勞作卻收效甚微。今天,我們已經認識到,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如果能系統地從國外直接引進農業先進技術,就會以較小的投入、較快的速度獲得最大的回報。這是一條被實踐所證明的正確之路。解決中國農業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迅速縮小中國農業科技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就需要引進、消化和吸收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先進技術。
有人算過一筆賬,購買技術的成本大約相當于新技術發明成本的1/3,而且使研究周期大大縮短。因此,中國作為農業技術相對落后、農業科技經費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在不斷加強自主研究的同時,技術引進就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性選擇,通過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促進技術創新,就能推動我國農業科技邁上新臺階。
花一億美元引千余項技術
從1996年5月開始,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水利部共同組織實施了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948”計劃,8年來,從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地引進了一批世界農業先進技術與成果以及適合我國特點的農業適用技術1300項。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科技儲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士介紹,“九五”期間,農業部在“948”計劃實施過程中,以大宗糧食作物增產技術為主,兼顧畜牧、水產等行業的技術;以先進、適用技術為主,兼顧增強農業科研后勁的高新技術;以能直接運用、近期見效快、覆蓋面廣的技術為主,兼顧農業長遠發展所需的科技儲備技術的引進原則。一大批我國從未開展過研究的先進技術的引入,極大地拓展了我國農業科學研究的空間,這些研究從一開始就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有力地提高了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果,促進了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
“948”計劃實施以來,共引進糧食、棉花、油料、糖、水果、蔬菜、牧草、花卉等優良品種和種質材料總計1.8萬余份;引進世界8個優質肉牛和奶牛品種胚胎5000多枚,4個優良瘦肉型種豬1000多頭,優質肉用和毛用種羊700只和胚胎2000多枚;還有20個優良水產養殖品種的親魚和幾百萬個幼魚和魚卵。國外獨特的優質、抗逆的品種和種質資源,既豐富了我國種質資源寶庫,也為我國農業生產提供了高產優質新品種。
據介紹,吉林農科院從德國引進的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使玉米螟的為害率由原來的10%%降低到3%%;華中農業大學引進了DNA芯片技術,使我國農作物基因工程與作物改良研究手段一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農業科學院引進的“禽流感防治技術”,研制出我國自己的診斷試劑和適合我國國情診斷方法及標準診斷試劑,初步建立了我國的疫病診斷體系。在今年的禽流感防治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在告別農產品供給相對短缺階段后,中國農業開始由追求產量目標進入以產量、質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階段。“948”計劃正是為了這樣的目標,以最小的投入,最快地獲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所需的關鍵技術。這類項目約占近幾年計劃項目數的30%%左右。
柑桔,是長江流域的主打經濟作物,也是農民和地方財政增收的主要來源。1997年前后,該區域出現了“賣果難”問題。為此,農業部專門設立“948”項目,從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等國引進了柑桔良種和種質資源。這些品種和種質資源拉長了果品成熟期,豐富了我國柑桔市場的果品類型。現已在四川、重慶、湖北等6個柑桔主產省建立了苗圃、示范園,換種49萬畝老、劣桔園,大大提高了柑桔果實的品質和外觀質量,有效抵御了外國產品的沖擊,農民再也不愁“賣果難”了。
中國水產科學院的科技人員從英國引進了“大菱鲆”,研制出了深井海水育苗、全年多茬苗種生產和大棚溫室+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該項目的實施使得“大菱鲆”的養殖在3年間就迅速成為北方沿海的新興產業,養殖單位從兩三家迅速增至300多家,總產值超過10億元。“大菱鲆”養殖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
“948”計劃還從美國和加拿大引進11種、18個品種的牧草種子,引進了退化草地土壤水分測定、牧草種子質檢等草場改良和草地建植先進技術,改良退化草地,恢復草地植被,建立優質高產的草地,對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起到了顯著的示范作用。
從瑞士和美國引進了瘋牛病的檢測方法和檢測技術,建立起我國首家瘋牛病檢測實驗室,為抵御瘋牛病建立了一道有效的屏障。通過引進,實驗室的檢測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的檢測結果為“中國是無瘋牛病國家”提供了技術支持。
融入國際農業科研新主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而來的科技全球化,國際間、地區間的合作研究越來越緊密。2001年,“948”計劃開始設立參與國際重大合作研究項目,啟動了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領銜參與的“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集全世界12個水稻主產國的約200份優異種質資源,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抗病蟲、水肥高效,廣泛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優良品種。
8年的農業技術引進,使我國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農業技術引進管理制度、運作程序、可行的操作方式和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研究、技術引進、技術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完整農業科研計劃體系。
通過實施“948”計劃,還帶動了跨省區項目組織、行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與生產單位的聯合,凝聚了一大批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的中青年農業科學家,他們把在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成果帶回國內,拓展了我國農業科研的空間,提高了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果。在“973”、“863”、國家科技攻關等各類重大科技計劃中,都可以看到以“948”計劃為背景的科技成果在發揮著作用。
通過技術引進,快速縮短了我國部分領域與國外先進科技水平的差距;與國外的合作交流,使我們跟上了世界農業科研前進的步伐。通過“948”計劃的實施,我們看到科技人員不斷地研究創新;我們看到了農業技術示范推廣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我們還將看到“948”計劃所產生的更多、更大的后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