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一線急先鋒】“中棉所精神”在救災一線閃耀光芒
7月19-31日,河南省安陽市全域連續遭受洪災、雷電大風等自然災害,作為“豫北糧倉”的安陽四縣區受災嚴重,百萬畝農作物損失慘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積極響應部院黨組號召,在全力自救的同時,第一時間組建了由副所長馬雄風牽頭,楊兆生、李偉、李健、徐開杰組成的專家組,趕赴安陽市湯陰縣和安陽縣開展救災指導工作。
深入一線查災情
專家組先后赴9個重災區開展實地調研?!靶顪閰^部分農田積水仍很深,排水困難,且仍有泄洪的可能,影響災后補種甚至秋播。”馬雄風擔憂地說,“另外,由于大風造成大量樹木倒折,部分道路阻斷,加上疫情防控要求,我們農業減災救災工作有一定困難?!?/p>
棉花所和環發所組成的聯合專家組與安陽市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站、植保站和土肥站相關人員就災后恢復生產進行緊急研討。“我們現在急需一套災后農作物恢復生產的技術方案,請專家們幫忙!”安陽市農技站負責同志懇切地說。專家組聽聞消息后挑燈夜戰,制定出《安陽市四縣/區災后恢復生產技術方案》,第一時間發給安陽市和各縣區農業農村管理部門。
爭分奪秒穩生產
在秋糧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專家組積極動員一切力量幫助受災縣開展復耕復種工作。專家組在田間地頭向受災農戶、群眾發放《河南澇害災后作物生產指導意見》手冊,并現場解答群眾關于作物災后管理及復耕復種等技術問題,引導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降低災害損失?!拔覀兊脑瓌t是正常地塊追高產、輕災地塊保穩產、重災地塊少減產,對過水后正常生長地塊和漬水地塊采取不用的田間管理方案。針對絕收地塊,在不影響秋播的前提下,做到能種盡種、休養地力?!睂<医M成員李健介紹說。
針對蓄滯洪區排澇設備和絕收地塊補種種源短缺等問題,專家組通過研究所黨支部、青工委、中宏網、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向社會發出倡議,征集大型排澇設備“龍吸水”和綠豆、黃豆、青貯玉米、蕎麥等適種種子。倡議發出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第一時間征集到了大豆和蕎麥等種子。專家組聯系排澇設備廠家與安陽縣瓦店鄉受災地對接,及時開展受災農田排水工作,克服了重災區積水時間過長、農田底肥流失、農作物改種難度大等問題,有序推進了當地農業救災與生產恢復,盡最大努力穩定了秋糧面積和秋糧產能。
實干興農踐初心
“1958年,棉花所由北京遷至安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積淀形成了‘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中棉所精神,簡單說就是要實干?!睂<医M中的退休返聘研究員楊兆生感慨地說?!皣业男枰⑷嗣竦男枰褪俏覀兊某跣模旄Hr是中棉所人融入血脈的使命?!?/p>
棉花所基地附近的瓦店鄉東路村受災嚴重,急需大型農機開展復耕復種工作。專家組了解情況后,主動聯系政府部門,為東路村免費提供農機作業、種子和技術服務。8月7日一大早,專家組帶領研究所機務隊一行9人攜帶秸稈粉碎機、犁地機、耙地機、撒肥機開展復耕作業。為了盡快恢復生產,機務隊克服大雨和田地泥濘等困難,采用機械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粉碎秸稈、整地、播種等任務。經過連續奮戰,截止8月14日,機務隊共出動人員80人次,大型機械40臺次,修復農田230畝。目前,補種的大豆,綠豆、玉米均已出苗,長勢良好。
看著地塊中一片片綠油油的小苗,青年專家李偉感到由衷的欣喜,“通過參加這次救災幫扶行動,我們青年科技工作者真正踐行了初心使命,提升了業務水平,從實踐中感悟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從實踐中掌握能讓農民減少損失的技術和辦法?!?/p>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推進災后恢復生產,當好農業生產參謀,做到災情不緩,工作不止,努力打好防災減災和秋糧生產的攻堅仗?!睂<医M成員徐開杰堅定地說。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