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圍繞“四個面向”“兩個一流”,聚焦“國之大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項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以高質量黨建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突破發展瓶頸,著力解決重點問題
制約研究生院長遠發展的編制問題得到了根本性解決,研究生院增加編制的請示得到了中編辦的批復。啟動研究生院中央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工作,首次將專職教師納入自然科學研究系列人員類別,暢通專職教師職稱評審渠道。
穩步擴大招生規模,生源質量顯著提高
招生指標大幅增加,2022年招生指標較上年度增加145個,教育部首次下達6名“生物育種”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博士生指標,“海南專項”指標大幅增長至90名,采用B站直播方式開展招生宣傳工作,對接央視農科頻道參與央視“最炫農科生”欄目拍攝,擴大農科院辦學影響力,博士生優質生源總體占比達70%以上。
加快構建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
推動了以質量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強研究生課程和研究生教材建設,核心課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農科特色適合培養需求的課程體系。舉辦研究生導師培訓班、教師教學培訓班,完善教師教學獎勵體系,組織評優評選,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成立教學督導領導小組辦公室,促進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化、系統化。創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首批申請48個“科技小院”獲批國家級支持建設。積極與相關院校對接溝通,大力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大學建設,探索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發展新模式。
豐富校園活動,研究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將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重要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課程思政,黨組書記為博士研究生講授“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第一課,舉辦主題鮮明的“書記、院長進課堂”思政專題系列講座,思政教育不斷強化。組織開展雷鋒服務月、學術節、心理節、紀念“一二?九”運動合唱比賽、校園風采大賽等經典黨建團學品牌活動日益豐富,“十大育人”體系進一步完善。
嚴把教育“出口關”,涉農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
“新農科”建設成效顯著,完成新增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學位點申報,組織完成“農業生物智能設計”“鄉村振興理論與政策”新興交叉學科的自主設置及教育部備案。完成16個學位授權點年度建設報告等,提出改進提升方案,夯實學科基礎。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全部合格。1篇博士學位論文榮膺2022年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獲提名。2022年,授予博士學位376人,其中生物信息學、作物種質資源學、農產品質量與食物安全、農業遙感、入侵生物學、信息技術與數字農業等農科特色交叉學科105人,占28%。
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基金會知名度顯著增加
深入推進“學院制”建設,指導南繁學院首次開展碩士生課程教學共計32門,總結獸醫學院辦學經驗,協調推動深圳研究生院快速發展。不斷拓展國際教育學院功能,召開國際教育學院管理委員會一屆一次會議,實體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穩步推進基金會工作,獲批北京市3A級社會組織,不斷擴大基金規模,加強宣傳報道。
有效應對疫情沖擊,防控和教學“兩手硬”
堅持師生至上、生命至上,及時全面調度重點人群各環節各領域疫情防控情況,有效應對、穩妥解決學生教育管理中出現的各項問題,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及預案,順利啟動線上教學、云端授課,嚴格落實英語四六級、碩士入學考試等重大事項的疫情防控,做好研究生及留學生管理服務,全力筑牢校園安全穩定防線,實現了“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兩手抓、兩不誤。
發揮“留學農科”品牌效應,教育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
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農業“走出去”,深化國際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在校留學生373人,規模位于國內高校前列。2022年注冊新生42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占新生總數的56%,生源質量穩中有升。組織留學生參加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開閉幕式,收到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感謝信,畢業留學生就業單位主要為高等學校、研究機構、政府組織,就業質量顯著提高。
加強知農愛農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碩果累累
充分發揮全院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各類培訓工作,促進鄉村振興領域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提升地方農業人才素質能力。中國農科院在線學習平臺全年新增錄制農業專題課程22門,累計制作課程144門。全年完成培訓任務21期、線上線下培訓5萬余人次,完成“田間課堂”錄播及宣傳片制作,由中青網全程宣傳。
院區條件建設不斷加強,農科特色校園文化氛圍濃厚
推進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統建設,完成精品教室視頻改造,啟用馬連洼院區綜合樓,加強學生食堂管理服務。大力開展院區標識文化建設,設立首任院長金善寶塑像、制作院士風采墻、展示中國農科院標志性成果等,建造具有農科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