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展2018-2019年度“兩優一先”評選表彰活動。近年來,全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立足崗位、創先爭優,涌現了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充分展示了中國農科院在全面貫徹落實“三個面向”重要指示精神,在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在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為弘揚新時代農科精神,傳遞榜樣力量,我們將陸續推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各具代表性的先進事跡3篇,供學習借鑒。
草地貪夜蛾原生于美洲,2016年1月份從美國的南部地區侵入到非洲的西部,2018年12月從緬甸進入我國云南普洱,隨后蔓延至多個省份。2020年夏天,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更為艱巨復雜嚴峻,59歲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王振營研究員挑起了草地貪夜蛾聯合攻關重大科技任務的千斤重擔。
未雨綢繆 老將出馬
草地貪夜蛾是世界十大重要農業害蟲之一,早在2016年入侵非洲之時,王振營就對該害蟲的蔓延和為害情況高度關注。2018年8月1日,在得知草地貪夜蛾入侵印度后,警覺的王振營馬上意識到該害蟲可能很快會入侵我國,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迅速向部院領導呈報了草地貪夜蛾入侵的預警報告,研判草地貪夜蛾很可能經緬甸進入云南。
2018年12月22日,草地貪夜蛾入侵緬甸,王振營再次連夜向部里匯報,并提出向云南和廣西農業主管部門發出加強草地貪夜蛾監測的建議,比聯合國糧農組織收到緬甸政府通報還早了20天,為及時、準確監測草地貪夜蛾入侵和做好防控準備搶出了充足的時間。
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對糧食安全與農業生產構成巨大威脅,王振營第一時間深入云南生產一線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研究、指導和培訓,及時與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和云南省植保站進行溝通,參與制定了《草地貪夜蛾監測調查技術方案》和《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方案》。為準確傳達科學信息,王振營接受了多家媒體采訪,權威發布并舉辦專題講座,幫助農民和基層植保技術人員識別害蟲,介紹防治中的各種問題,幫助農民做好科學防治。
科學防控 化險為夷
草地貪夜蛾是原產于美洲的農業害蟲,對玉米為害尤為嚴重,可以貫穿玉米整個生育期,最嚴重的情況是100%的植株被害,心葉被咬爛。2019年5月,害蟲遷飛至長江和江淮流域。王振營帶領團隊與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合作,利用分子檢測技術及國內相關省份的田間調查揭示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擴散為害情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昆蟲學知名期刊Insect Science上,詳細報道了草地貪夜蛾在我國的發生、蔓延擴散及為害的情況。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王振營帶領團隊堅持疫情蟲情兩手抓,投入到“蟲口奪糧”的保衛戰中。在人手少、封路和食堂關閉等情況下,王振營合理組織調度人力,確保田間系統監測、防控技術研究和室內蟲源繼代繁殖等研究工作持續開展,與疫情搶時間,贏得了一年的寶貴試驗時間,為控制害蟲危害提供扎實有效的科技支撐,“重大入侵害蟲草地貪夜蛾監測與防控”被評為中國農科院201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不忘初心 忠誠擔當
王振營是植保戰線上的一名老兵,也是一位有著3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擔任支部書記18年,連續三屆擔任所黨委委員,連續多年被評為研究所文明職工標兵和優秀共產黨員。多年來,他始終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深入生產一線,為國家玉米產業安全保駕護航。
2016年,王振營因腎癌做了左腎切除手術,且右腎功能不全,醫生對他的飲食和工作強度提出了具體要求。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蟲情,王振營挺身而出、沖鋒在前,深入到云南等重發區開展調查,全方位開展培訓和防控技術指導,多次參加咨詢會和督導工作。2019年是王振營工作以來出差最為頻繁的一年,每月出差都在20天以上,不停地奔波多個地方。連續高強度的出差,讓王振營的身體又亮起紅燈,但他依然奮戰在防控一線,他經常說:“任務雖然嚴峻,但能為國家做出貢獻是我的榮幸,我一定要以實際行動讓黨旗在‘三農’陣地上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