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科學普及關鍵技術 促進優質小麥生產
糧食生產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3.6億畝左右,約占全國糧食面積的22%。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小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小麥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對實現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優質小麥占比低 生產管理需求高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改變,對食品的多樣性、營養性、適口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用面粉和高檔食品的市場需求,導致優質專用小麥,特別是制作面包的優質強筋和制作餅干、糕點的優質弱筋小麥需求量劇增。
然而,我國近年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中,強筋類和弱筋類小麥分別占21.2%和3.6%,我國小麥品質類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優質專用小麥占比較低的問題。而且優質小麥與一般小麥相比在生產管理中要求更高,優質小麥生產技術到位率較差,使得產量偏低、品質不穩,強筋不夠強,弱筋不夠弱。以上原因導致我國優質小麥需要較多的進口,給國內優質小麥生產造成巨大壓力。因此,迫切需要科學普及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的新理念,推廣應用先進生產技術,提高技術到位率,縮小競爭力差距,加速優質專用小麥生產。
奮斗四十載 情系第一線
“一個好的小麥品種能否實現高產和優質,不僅取決于品種基因型,栽培環境和管理措施往往發揮更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科學的栽培技術可以有效的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趙廣才研究員表示。
趙廣才研究員自1979年進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前期為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以來,一直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工作,四十年如一日的奮戰在小麥栽培研究第一線,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進行調研,指導農民科學種麥,耐心詳細講解小麥生產技術和田間管理知識,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把先進的栽培技術傳播到了千家萬戶,足跡遍布了我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在擔任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及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期間,承擔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的科研、推廣和科技服務工作,帶領團隊長期深入全國小麥主產區,廣泛了解優質專用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感受到業界對先進生產理念和新技術的迫切需求。
作為獲國務院表彰的“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趙廣才研究員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面對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嚴重滯后、農民種麥知識需求迫切的問題,身負指導小麥生產的責任感,深深感到普及科學種麥知識的重要性,立志創作一本普及科學種麥知識,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讓生產一線的勞動者“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科普作品,為廣大種麥農民、基層科技人員及相關科研工作者提供科學種麥的先進理念與技術方法,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需求,促進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的發展。
克服重重困難 創作科普圖書
優質專用小麥在我國分布廣泛,各地生態條件、種植模式和技術需求差異很大;同時,優質專用小麥產業鏈涉及栽培、耕作、土壤、肥料、育種、植保、農機、加工等多個環節,系統性強,涉及面廣。因此,要將先進理念和技術融會貫通,創作出適合受眾閱讀、喜愛、又能提升其科技素養的實用作品,具有較大難度。另外,從組建不同區域由專家、技術人員、農民等“頂天立地”人員構成的團隊,到開展政府、企業、種植戶需求的調研,到針對主要生產問題的原創關鍵技術研發,多渠道資料搜集,再到反復研討、重印修訂、完善作品等各環節,均需要克服重重困難。
趙廣才研究員帶領團隊歷時15年,在我國10個小麥生態區開展生產需求調研,范圍涉及100余個典型縣、500余名科技人員、1000余個示范戶、種糧大戶和種麥農民,精心創作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系列科普圖書。該套作品包括三個版本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2005年第1版、2009年第2版、2013年第3版)及其精簡版《小麥優質高效栽培答疑》。通過設問設答的方式,圖、表、公式配合文字表述,提升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易讀性;采用結構模塊化設計,系統介紹了小麥的基礎知識與實用技術,包括小麥的基本知識,小麥品質概念及其與栽培措施的關系,小麥高產優質實用栽培技術,麥田常見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麥田調查記載和測定方法,主要高產優質新品種及其栽培技術要點等內容,主要針對基層技術人員及種麥農民,便于不同層面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從業者參考對照,進行技術操作和田間管理。
作品的主要內容不僅來源于其帶領團隊研發的原創性技術,如小麥優勢蘗利用超高產栽培技術(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冬小麥高產高效應變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中華農業科技獎),中國小麥種植生態區劃(中華農業科技獎);還篩選國家及省部級主推技術,增強作品生命力,包括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小麥溝播集中施肥技術(農業部科技進步獎)等。每次再版都緊隨科技發展,引入最新成果,問答數量由118個增加大160個,新品種介紹亦及時更新。
多種渠道傳播 服務小麥生產
科普作品自2005年以來,累計出版印刷17次,發行15.3萬冊,并通過多種媒體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普及。2006-2010年,2015年被列為“農家書屋”重點推薦圖書,發放到全國范圍內的鄉村書屋,惠及廣大農民。其主要內容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北、寧夏、山東等地方電視臺,人民網,《農民日報》,中央電大三農遠程教育網,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舉辦的技術培訓班,田間現場培訓,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多個平臺以不同形式傳播150余次,普及面和閱讀范圍在國內同類科普作品中處于領先水平。
此外,《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被列為國家重點圖書,2005-2018年先后發行3版,該書與其精簡版《小麥優質高效栽培答疑》于2006年被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農業部推薦為“三農”優秀圖書。
全國十佳農民李素敏表示,通過學習圖書內容,參考書中的技術指導小麥管理,生產成本可降低5%-10%,畝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本套科普作品為廣大小麥生產者迅速掌握科學種麥技能提供了指導,不僅通過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促進了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還通過科學的生產管理節約成本,為農民創造了經濟效益,助力精準扶貧。同時,本成果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傳播,提高了一大批農技人員和種麥農民的科技素質,對科普作品創作的示范帶動作用明顯,促進了我國農業領域科普作品創作事業的發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