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小麥主產區去年秋季小麥播種時節雨水多,氣溫偏低,有些地區小麥播種期推遲,形成部分晚苗弱苗。北方冬麥區去冬今春雨雪稀少,入春以來氣候不穩定、氣溫變化大,這對小麥生長都是不利因素。
目前小麥生育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葉少,晚分葉和早春分葉的小葉較多。冬麥區從生態環境因素來看,主要是調溫保墑,促進麥苗生長發育;從麥苗生育狀況來看,主要是促進分葉成穗,爭取穗大粒多。我國冬小麥主產區從3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麥正處在拔節至抽穗期,這是小麥最重要生育階段,應抓緊這一關鍵時期,加強麥田管理;4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小麥抽穗、開花、灌漿和成熟時期,決定小麥產量,同樣也不能放松田間管理。
1.調節麥田溫度。由于春季前期溫度較低,小麥生育慢,可采用疏松表土的措施,提高麥田上層土壤溫度,促進小麥植株生長發育。土壤墑情好,表土濕潤的麥田,不要急于澆水。因表土過濕會增加蒸發量,消耗土壤熱量,白天反而會降低麥田濕度,不利于小麥生長發育。
2.保墑。麥田土壤水分充足是小麥高產的保證。松土是保墑的好辦法,切斷土壤毛細管,阻隔土壤下層水分上升的通道,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小麥生長和高產。小麥正在起身的麥田,可在行間覆蓋地膜,或用麥草、秸稈等覆蓋。此外噴灑保墑劑也可以短時期保存土壤水分,提高小麥產量。
3.澆水施肥。冬小麥拔節至抽穗階段生長快,生長量大,需水需肥多。去冬今春雨雪少,需根據麥田墑情苗情,適時澆水,同時需要及時追肥,保證小麥有足夠的穗粒數和形成大穗。晚苗弱苗,需在拔節至孕穗期一次性灌足水,施足肥,以保證這類小麥高產。雨養農業區的旱地小麥,應適當增施肥料,以肥調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從而提高產量。
4.防災抗災。北方小麥在4月下旬以前可出現霜凍,晚霜凍預報準確率高,在霜凍發生前及時搶灌,可減輕和防止霜凍的危害。小麥生育期干旱是常年發生的災害,應及時澆水防旱,應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充分發揮水分效率。植株噴灑黃腐酸制劑、土壤施用保墑劑和改良劑也有防旱抗旱的效果。小麥生長后期常有干熱風危害和高溫逼熟現象,用草木灰水和磷鉀葉面肥噴灑,可減輕和防止干熱風危害,澆變黃水不僅可防止干熱風危害,還可以為下茬作物增加底墑。東北春麥區收獲期常有雨害,造成麥粒發芽和霉變,應及時搶收準備晾曬和烘干設備,以防止雨害,南方麥田還需注意濕澇,及時排干麥田積水和降濕。春季和春夏之交,常發生小麥銹病、白粉病、蚜蟲、粘蟲等病蟲害,應根據病情蟲情及時防治,避免損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所研究員 崔讀昌《人民日報》 (2004年04月18日 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