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紀念陳鳳桐院士誕辰125周年暨學術思想研討會,弘揚陳鳳桐院士的崇高品質和家國情懷,學習、繼承和發揚陳鳳桐院士堅定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學術思想。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主持會議。中國科協宣傳文化部部長郭哲,農業農村部相關部門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江西省農科院院長戴星照、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所長錢前院士、農經所所長袁龍江和家屬代表陳新華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交流和追憶。
會議指出,陳鳳桐院士是一位忠誠的、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中國農業科技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領導者之一,為開創和發展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5月1日,新中國第一所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前身之一)在北京成立,陳鳳桐院士擔任所長兼黨委書記。1955年6月,陳鳳桐院士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第一批學部委員。1957年3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陳鳳桐院士擔任分黨組書記兼副院長,是中國農科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和發展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
會議強調,陳鳳桐院士在長期的革命、科研和管理實踐中凝練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實驗研究權”“農業科學工作與群眾生產實踐相結合”“尊重知識、尊重知識分子,依靠科研人員搞科研”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是農業科研工作的重要方法論,充分體現了科研工作者的實踐情懷、一線情懷、三農情懷和人民情懷。其中,“沒有調查就沒有實驗研究權”對現階段而言就是“從生產實踐中來,到生產實踐中去”,科學選題要來自于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科學研究然后再回到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中,從而有力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錢前院士表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驗研究方法,強調農業科學工作不能離開生產實踐,對于回答我院現階段為什么開展科學研究、如何開展科學研究依然具有重要意義。袁龍江認為,陳鳳桐院士將所內試驗與所外農村基點相結合,廣泛建立農村基點并親自帶領科研人員深入農村開展調查研究,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科研路線和工作方法,為全國農業科研機構開展農村基點工作起到極大推動作用。戴星照回顧了陳鳳桐院士在江西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推動江西進賢設立紅壤試驗站,并通過基點推廣科研成果,在寧都成功樹立增產旗幟的事跡。陳新華用生動感人的事例講述了陳鳳桐院士的紅色家風故事。
會議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農業科研工作者要向陳鳳桐院士學習,深入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的先進事跡,繼承和弘揚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勇擔重任、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滋養新時代的農科精神,扎實做好重大科技攻關,堅持“一線為本”,堅持“主戰場為先”,以一流的學風和作風為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中國農科院在家院領導,院機關各部門、院屬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江西省農科院在家院領導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