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釋放創新潛能,推動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環境不斷優化,科技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和保障國家安全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科技創新、科技改革等重大戰略部署,以習近平總書記致我院賀信精神為指引,以2013年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工程為契機,加強制度創設,放活創新主體,優化資源配置,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新路徑新方法新模式,梳理總結十大標志性改革舉措,著力在農業科研院所改革中走在前、做表率。
一、破除科研“小、散、弱”——建設創新團隊 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
構建三級學科體系,建立以創新團隊為基本單元的科研組織模式,將院屬單位1026個課題組,優化整合為300多個科研團隊,形成以學科方向為主導、以科研團隊為主體、以科研任務為主責的一體化創新方式。建立穩定性科研與競爭性項目相結合的科研投入機制和分期分級考評機制。通過創新團隊建設和持續支持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科學研究,穩定了學科方向,穩住了科研隊伍,院所職責定位更加清晰,目標任務更加聚焦,大幅度提升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一流學科、一流院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二、支部建在團隊上——弘揚光榮傳統 夯實黨領導科研工作組織基礎
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推行一個團隊建立一個黨支部。推進支部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創建田間課堂技術培訓模式,促進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在科研和轉化中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依托支部建在團隊上,加強黨組織對重大問題重要事項的政治把關,加強重大任務和新設機構的黨組織建設,實現科技工作開展到哪里,黨的建設就夯實到哪里,科研力量布局到哪里,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里,高效服務農業農村主戰場。
三、構建重大任務制——建立使命清單 健全院-所-團隊三級任務體系
構建以履行使命為導向的科研任務體系,實施“使命清單”制度,凝練提出10項重大使命和“十四五”期間的78項重點任務清單,完善院-所-團隊三級任務管理模式。啟動強種、沃田、增糧、智機等科技行動。通過重大任務實施,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引領帶動我國農業相關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打破國外技術壁壘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創制推廣應用一批重大產品,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四、舉院之力抓大事——聚焦國之大者 探索科技創新舉院攻關體制
把黨中央關心關切的糧食安全等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行動、明確的重點任務作為第一要務,聚焦種子、耕地、生物安全等重點領域,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探索舉院攻關體制,構建“雙總”重大任務推進機制和“分可單點突破,合可鏈式攻關”的集團攻關模式。建立重大任務指揮管理機構,舉全院之力解決農業農村重大科技問題,強化大科研、促進大協作、建設大平臺,推動實現科研攻關模式由單兵作戰向集團作戰轉變、院所管理機制由管所向管所和管大事并重轉變。
五、創新聯盟一盤棋——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面向我國農業主要產業、典型區域和難點問題,牽頭組織全國各級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涉農高校共同發起成立90余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通過優勢科研資源集聚、科學運行機制保障等,著力破解我國農業科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上下一般粗”“科技經濟兩張皮”等體制機制障礙。聯盟在創新運行機制、推動產業變革、解決重大問題等方面有創新、有突破、有貢獻,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不斷擴大,形成覆蓋全國農業的聯盟網絡,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對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推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六、引育并舉聚英才——實施農科英才工程 構建“四橫四縱”人才體系
深入實施人才強院戰略,連續五年召開人才工作會,啟動實施農科英才工程,橫向構建科研、管理、支撐、轉化四支隊伍建設的“四橫”布局,縱向構建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青年英才、后備人才為梯次的“四縱”體系。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出臺院級人才制度19項,持續優化人才引育、激勵等機制,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新增10位院士,入選首批國家“神農英才”計劃領軍人才15人,培養400余名國家級人才,引進180余名海外人才。
七、科技評價破“四唯”——深化科研導向改革 創新完善科技評價機制
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職責,樹立正確科研導向,以完善研究所評價為重點,構建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符合院所發展、符合科研規律的研究所評價體系,依據評價結果進行院所兩級資源配置,提高資金投入產出率;以創新人才分類評價為突破口,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人才評價導向,分類制定考核指標,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打破論資排輩,建立職稱青年通道和不拘一格人才選拔通道,深入推進科研進展評價和代表性成果評價,助推更多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八、科企融合促發展——強化科企合作 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面向企業全面開放創新資源,成立科企融合發展聯合體。完善開放合作、協同推進、利益共享機制,實施企業“出資出題”院所“答題攻關”合作新模式,助推企業成為產業技術研發、中試熟化和成果轉化的重要主體。全院與400余家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其中超20%的企業與研究所共建創新平臺,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平臺中孕育、孵化,使市場需求與科研創新能力緊密結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九、開創國合新格局——構建合作新機制 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
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統籌利用全球優勢創新資源,進一步豐富國內外聯動協同創新機制,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農業科技‘走出去’協同創新與集成示范研究”任務,創新“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機制等。依托中國擁有獨特的區域優勢和長期的國際合作基礎,探索國際科研合作新模式,積極打造高端科研試驗和協同創新平臺,不斷拓展高層次合作伙伴,為新形勢下推動農業科技合作高質量發展創造新路徑。
十、營造科研新生態——放權松綁釋放活力 持續推動院所改革發展
深入推動科研“放管服”,制定松綁減負實施方案,下放管理權限,簡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務水平。持續加大改革力度,聚焦科研導向、全員合同制、全成本核算、擴大自主權等改革重點任務,將基因組所作為全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通過科研“放管服”,破除了一批制約科研人員創新活力的障礙藩籬,使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更大精力潛心科研,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依托基因組所試點建設,探索出一批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院所管理新機制,將改革試驗田逐步建設成改革豐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