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農業科學院近年來通過實施人才強院戰略,獲得了一批原創性新品種、新技術、新發現,培養造就了一批報國為民、服務“三農”的高水平人才。
面向未來,這支農業科研國家隊如何更大力度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支撐鄉村振興戰略?2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接受記者專訪,系統回答了有關農業科研人才的問題。
舉賢用人不唯“帽子”只看“里子”
2016年至2019年間,中國農科院獲得了29項國家級科技獎勵,占全國農業領域授獎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農業科研國家隊”。
張合成列舉了一系列最新科研進展:“中麥578”創全國強筋小麥畝產841.5公斤紀錄,玉米密植高產新品種示范田創1663公斤的全國單產新紀錄,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草地貪夜蛾防控技術體系全面支撐“蟲口奪糧”戰役,主動服務“三區三州”89個深度貧困縣,涌現出兩位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獲得者。
“取得這些成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張合成說。
他認為,舉賢用人不唯“帽子”、只看“里子”,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是開展農業科研工作的關鍵。從2017年起,中國農科院實施了農科英才特殊支持政策,科研隊伍設置頂端人才、領軍人才、青年英才三個層次,分別給予特殊支持;同步設置支撐英才和轉化英才,打造服務科技創新的技術工匠和促進成果轉化的技術經理人。
在政策利好和資金支持下,這些農科英才以占全院科研人員5%的規模取得了全院91%的國家級獎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占全院半數、獲得的專利數量占全院三分之一。
他們還探索科研團隊首席“年薪制”,使收入待遇與業績貢獻、團隊發展更加緊密聯結起來;推出收入分配激勵保障措施,實施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和青年人才薪酬保障計劃,鼓勵潛心研究,激發創新活力?!笆濉逼陂g,院所兩級累計投入各類人才經費近20億元。
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中國農科院強化博士后人才儲備庫功能,建立了院—所—團隊三級投入、保障和質量把關機制,博士后規模連續8年穩步增長,每年輸出各類博碩士研究生3000多人,博士留學生培養規模居全國農林類高校首位。
改變“沒項目時寫本子、有了項目填報表”科研窘境
用人改革離不開科研工作大環境。中國農科院建立起科研導向績效評價機制,堅持目標和應用導向,將科研人員從過去“沒項目時寫本子、有了項目填報表”中解脫出來,提高了科技創新效率。
“我們形成了需求導向的科研任務新機制、以團隊為主的科研組織新機制,把全院1026個課題組優化為307個科研團隊,實現了課題制向團隊制的轉變,改變了‘大科研、小作坊’現象。”張合成說。
農業科研周期長與科技項目周期短一直以來是農業科研中的矛盾。中國農科院探索建立了以穩定支持為主的科研投入機制,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支持下開展科技創新工程,“十三五”期間獲得穩定支持經費43.5億元,有力支持科研團隊開展前瞻性、持續性研究。
科研和生產“兩張皮”、成果難以應用到產業中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張合成介紹,他們按照“基礎—應用—轉化”一體化打造科研團隊、考評科研團隊,同時吸取脫鉤、“斷奶”、轉企等改革措施的教訓,強化科企融合,對科研院所破解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提供了有益思路。
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破解“卡脖子”技術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60%,已是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但在張合成看來,農業科技仍有不少突出問題:農業基礎研究長期性、持續性不足,大多數領域還處于并跑甚至跟跑;國內主要糧食作物單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畜禽主導品種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大型農機裝備和智能設備核心部件依然受制于人……
“在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必須著力培養站得高、看得遠、抓得準的戰略科技人才?!彼f,今后要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培養更多善于凝聚力量、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的科技領軍人才。
“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聚焦未來農業發展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聚焦糧棉油、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優化科研力量布局,強化人才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
“通過整合優化項目、平臺、經費、崗位等優質資源,在實施重大科研任務、攻克核心關鍵技術的同時,造就一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善于統籌協調的世界級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發現一批創新思維活躍的青年才俊和頂尖人才?!睆埡铣烧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