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
農業農村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從多位代表委員擬提交的提案和建議內容來看,“碳達峰”和“碳中和”成為熱點話題之一。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和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農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農業農村應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呢?為此,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
記者:我國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有哪些?
趙立欣:農業農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途徑主要包括降低強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產量或產品的排放強度。如采用水稻間歇灌溉控制甲烷、提高肥效降低N2O排放,以及改善動物健康和飼料消化率控制腸道CH4,提高畜禽廢棄物利用率和效率減少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等措施,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
二是改善土壤質量,提高農田和草地固碳增匯能力。包括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人工種草和草畜平衡等,通過提升農田草地有機質可增加溫室氣體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轉農田從碳源到碳匯。據專家估算,按照目前國際計量要求,不包括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情況下,我國農田和草地土壤固碳量分別為1.2和0.49億噸二氧化碳。
三是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產生活能源碳排放。秸稈、畜禽糞便等生物質可生產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燃燒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產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記者:我國農業農村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有何難題?
趙立欣: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生活水平提升,肉蛋奶和生產生活用能需求將持續增長,在保障糧食安全及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前提下,實現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壓力較大。
一是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落實難度大。雖然我國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領域開展了多年研究,對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固碳技術進行了部分試驗,研發和篩選了減排固碳技術,但減排效果、成本、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還有待于示范驗證;部分技術操作繁瑣,使勞動力投入或生產成本均有所增加,需要依賴國家財政補貼,限制了其應用推廣。在種植業方面,以小農戶種植為主,減排固碳的規模效應難以顯現,缺乏減排固碳技術標準和規程;在養殖業方面,飼料飼草質量差,單位畜產品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短期內提高飼料質量難度大;在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成本效益低,需要國家補貼,亟需進行技術創新,研發顛覆性技術,探索區域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二是碳達峰碳中和缺少專門政策和系列化標準。盡管相關部門出臺了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協同減排固碳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沒有頒布專門的氣候變化法律法規,針對農業農村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尚屬空白,也未制訂相應的技術標準,導致減排固碳關鍵技術措施的推廣及有效實施面臨較大障礙。
三是碳達峰碳中和缺乏專業研究平臺。由于過去對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沒有明確要求和約束性指標,造成農業農村領域不僅沒有清晰的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也沒有專門從事農業農村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機構。相關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單位,無法整合各方力量,開展系統的碳達峰碳中和理論、方法、技術和政策研究需求,迫切需要建立農業碳達峰碳中和專業研究平臺。
記者:您在今年兩會中對于農業農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何具體建議?
趙立欣:研究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根據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在保障糧食安全、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前提下,預測農業農村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和達峰時間,評估減排、固碳與可再生能源替代的潛力和成本,提出農業農村碳達峰與碳中和的技術路徑。
加快制訂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盡快制訂頒布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建立低碳消費制度,通過法制化、制度化、標準化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穩定與可持續。
制定促進減污降碳協同效應的政策和考核制度。建立重點地區、重點企業農業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和考核制度,建立農業農村碳中和核算和監測體系,定期編制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形成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固碳和能源替代年度報告和核查制度;將碳達峰、碳中和與面源污染防治一起納入地方政府和重點企業的考核指標中,逐步形成減碳控污協同的考核激勵機制。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的科技支撐。建議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立專項開展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研發種植業與養殖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開發工廠化農業、規?;B殖、農漁機械、屠宰加工及儲存運輸的節能裝備;創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技術體系;集成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固碳技術模式,在農業綠色先行區、區域典型村鎮、大型種養企業,開展減排、固碳、能源替代等示范,為實現“碳中和村鎮、企業”提供科技支撐。
成立專門機構開展碳中和相關工作。建議成立專門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研究機構,組織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任務和工作要求,研究制訂農業農村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制度,組織開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研究和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技術創新,承擔國內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監測、核算與第三方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