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解決密植難題 培育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農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快速發展,玉米需求急劇增長,提高玉米產量是我國玉米生產長期以來首要任務。選育與應用耐密高產廣適品種是玉米增產的關鍵,但我國玉米品種存在單產水平低、耐密抗逆性差、適應性窄等瓶頸問題。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國農科院等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黃長玲研究團隊針對上述問題,從1993年開始,歷經漫長的23年持續不斷年復一年的努力,終于獲得“耐密高產廣適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我國玉米種業水平的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確立“三高三抗”耐密高產廣適育種新思路
黃長玲團隊針對玉米群體密度的增加玉米單穗粒重、結實率降低,抗倒伏、抗病、抗旱能力下降的問題,確立“三高三抗”(高密度、高穗粒重、高結實率、抗倒伏、抗病、抗旱)的耐密育種新思路,選用耐密抗逆性優良的亞熱帶種質作為基礎材料,基于Dhn1和 Rsp41、Gln1-3、Dwarf8基因的功能位點和玉米抗絲黑穗病主效QTL,開發緊密連鎖的標記,實現對耐旱、耐低氮、高收獲指數和抗玉米絲黑穗病育種材料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早代(S1代)高密度種植(每畝6000-8000株)育種材料,篩選豐產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的后代;結合穿梭育種對耐旱性、耐瘠薄和抗病性進行表型選擇;對高代材料(S6代)進行雜種優勢群劃分和增密(比常規密度高15%)配合力測定,結合高密度表型選擇與分子標記基因型鑒定技術,建立高效玉米育種技術體系。創制的優良自交系15個已被多個單位利用。
解決“密植”與“大穗”矛盾
我國西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玉米產區,該區氣候復雜,生態多樣,缺少耐密高產玉米品種,品種種植密度長期維持在每畝2000-3000株的水平。黃長玲研究員利用團隊建立的高效玉米育種技術體系,以國內外優良玉米為基礎材料,在北京、海南、云南進行穿梭育種,以“三高三抗”為核心指標,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選育出株型緊湊、長穗粗穗、耐瘠薄玉米自交系NG5和根系發達、耐旱(抗旱指數綜合評價值0.899)、抗病性好(抗莖腐病、大小斑病、紋枯病和絲黑穗病)自交系CL11,組配育成耐密高產廣適全國農業主導品種中單808,引領了大穗密植育種的方向。
該品種突出的特性有:高產耐密,在國家西南區試畝產632.8公斤比對照增產19.7%,位于參試品種第1位,是至今為止西南國家區試品種比對照增產幅度最高的玉米新品種;2007年在貴州省創該省畝產934.9公斤的最高紀錄。2009年在云南省創畝產1083.6公斤的高產典型。在遵義市比常規種植密度提高30%(增加1000株)的情況下,畝產647.1公斤,增產幅度達39.3%。在遵義、銅仁和凱里3點在畝4400株高密度下,結實性好,單株產量最高(193.7克),比西南主栽品種臨奧1號與先玉508分別高18.3%和13.3%;抗病性好,抗莖腐病,中抗大小斑病、紋枯病;抗旱性強,耐旱指數為0.67,比國家區試對照品種農大108(0.43)提高了35.8%;適宜區域廣,通過國家和5個省市審(認)定,適宜10個省市推廣種植。中單808克服了大穗品種不耐密的矛盾,實現單株產量與耐密抗逆性的協同改良,引領大穗密植育種方向。
團隊還對中單808小穗和小花分化期的雌穗開展了分子機制研究,結果表明,NG5和CL11等位基因的加性表達將基因表達調節到了最優范圍,是中單808雜種優勢產生的重要原因;父本NG5優異等位基因主要參與了穗發育中的氮代謝過程,對雜種優勢做出了重要貢獻,初步揭示了該品種高產的分子機理,為今后的育種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實現群體產量和耐密抗逆性的協同改良
我國黃淮海地區是我國第二大玉米產區,該區一年兩季,氣候多變,高溫、耐陰雨寡照、莖腐病和穗腐病重,倒伏頻發,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種植密度長期維持在每畝3000-4000株的水平,缺乏耐密高產廣適玉米品種。黃長玲研究員在中單808選育獲顯著進展后,又針對黃淮海玉米品種耐密性與抗倒性及結實性矛盾等瓶頸問題,提出了以優良外引種質為材料進行改良創新的想法。他帶領團隊在每畝8000株高密度條件下,以“三高三抗”為核心指標,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選育出耐密抗倒結實性好玉米自交系HD568,并選育出全國農業主導品種中單909,實現群體產量和耐密抗逆性的協同改良。
該品種的主要特性有:高產,國家黃淮海區試平均畝產630.5公斤,比對照鄭單958增產5.1%;2014年在新疆創畝產1376公斤高產典型;在2010-2015年在53個點次中有38個畝產超過1000公斤。2012-2016年在黃淮海和北方玉米主產區130個點次的聯合試驗中,中單909收獲指數高于鄭單958,每畝5000株的高密度種植條件下比對照分別增產5.6%和7.5%。耐密抗倒,2010年國家生產試驗中,該品種倒伏倒折率之和為1.5%,小于鄭單958(3.9%)。2012年在黃淮海區多點密度梯度鑒定試驗中,中單909在每畝6250株的高密度條件下倒伏倒折率分別為0.24%和1.31%,低于鄭單958(1.04%和2.55%),表現出優異的耐密性和抗倒性。廣適抗逆,該品種通過國家黃淮海和北方3省(區)審(認)定,適宜在11個省(區)推廣種植,接種鑒定抗大斑病,中抗彎孢菌葉斑病,中抗瘤黑粉病。中單909克服了密植和抗倒伏的矛盾,實現群體產量和耐密抗逆性的協同改良。
團隊對中單909耐密增產的優良特性進行分析認為,該品種葉面積指數大小適宜,最大值出現早,高值持續時間長。每畝3000、6000和9000株種植密度下花后光合勢比例高,為63.1%、60.0%和59.7%,分別比鄭單958高10.5%、6.0%和6.2%,總干物質及生殖器官干物質快速積累持續時間長,為高產提供充足的“源”;在高密度下粒葉比較高,源庫協調性好是中單909實現密植增產的物質基礎。蛋白組學研究表明,雙親的優異等位基因主要參與了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氮代謝過程,活躍的碳氮代謝是中單909實現高產的主要原因,利用中單909RIL群體對穗位葉、穗部及籽粒等相關性狀的QTL定位結果表明,高密度特異表達的QTL(qLAc7-1、qLWc9-1、qLLc8-1等)對耐密增產做出了重要貢獻,揭示了該品種耐密高產的分子機理。
創建高效種子生產和精準栽培推廣技術體系
黃長玲團隊針對我國傳統流程生產的種子純度低、退化嚴重等問題,創建了“99”種子精益生產體系。利用“四九”純(99.99%)種子繁育和檢測技術、種子低損傷加工技術、種子常溫干冰儲藏技術,確保基礎親本種子純度>99.99%,比國家標準提高1個數量級;制種用親本種子純度>99.9%,比國家標準提高1個數量級;商品種子純度>99%,比國家標準提高3個百分點且高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水平,研制以增密種植為核心的技術體系,使制種產量平均提高5%以上,平均種子生產成本降低5%以上,種子質量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研究團隊針對我國玉米新品種“盲目”推廣、事故頻發、效率低的現實,基于環境評價、品種認知、精細區劃,創建農作物新品種精準推廣體系。在品種推廣中,利用玉米抗倒性檢測環境選取方法、多環境測試數據空間插值分析、多環境測試作圖分析方法、玉米品種多環境測試數據最優相對轉化方法,研制新品種精準推廣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使新品種推廣風險降低2-5倍,生命期延長1-2倍。
該成果創新高效玉米育種技術,創制優良新自交系,育成耐密高產廣適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創建生產技術體系。兩品種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增收糧食53.1億公斤;5家種子企業開發品種銷售額23.6億元,實現了大面積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