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禽能賺錢,但糞便難處理。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董紅敏博士選擇與又臭又臟的畜禽糞便打交道,一干就是幾十年。
研究畜禽養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臟、臭、熱等惡劣環境——冬季養殖場的氨氣有時熏得人睜不開眼睛,夏天不僅有臭氣,而且蒼蠅漫天飛。作為一個女性,這樣的環境更是挑戰。
董紅敏經常去全國各地的養殖場采集畜禽糞便樣品,不僅要進糞溝采樣,還要從糞水出口接水,有時候褲腳又濕又臟,身上難免有養殖場的臭味?!坝袝r候確實有點難堪,但我沒有特別在意?!倍t敏笑著說。
規模養殖場的污水減量,這對環境保護絕對是一個大利好?!拔廴旧冱c,河流和田園就干凈了。”為了這個目標,董紅敏到一線調研,做方案。她曾一連幾天蹲守在養殖場,仔細觀察畜禽喝水、進食、糞便排放和養殖場沖洗情況,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方案實施后,這個養殖場的污水排放從每天200立方米下降到40多立方米,大大減輕了對環境的影響。
作為我國畜禽糞便污染防治和資源化利用的領軍人物,董紅敏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
借助專業上的影響力,董紅敏牽頭組織57家單位,構建畜禽糞便污染監測網,積累了寶貴的監測數據。
她的團隊與合作伙伴建立了我國第一套畜禽養殖業產排污系數計算模型,為摸清畜禽污染底數、制定污染防治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畜禽糞便處理不好是個禍害,處理好了就是寶貴的資源。董紅敏提出污水源頭減量、過程污染控制、末端高效利用的技術途徑,創新的“三改兩分”工藝,讓養殖場污水產生量比國家限定值減少了30%—65%。她成功開發堆肥除臭污染控制、污水沼液再生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為畜禽糞便減量與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只有埋頭苦干,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董紅敏說。今年,憑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貢獻,她獲得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