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獲得一等獎的“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攻關項目組”,可能是所有獲獎者中涵蓋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群體,由313個科研單位、1125名科技人員組成。雖然他們協(xié)作完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項目,獲得“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可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單位和個人沒有在媒體上露過臉,更沒有出現(xiàn)在人民大會堂的頒獎臺上。
中國農科院院長翟虎渠博士是位遺傳育種專家,但他也當過農民。他最能體會育種人的艱辛和農民對種子的需求。他說:“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產量翻番,農業(yè)需要更多、更好的品種。但沒有全國一盤棋的科研大協(xié)作,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榮譽。”
神奇的“北京小黑豆”
多少年來,我們的作物品種越來越單一,因為,瞄準高產,將促使科技人員追求新品種。于是,另一個局面出現(xiàn)了,原先4萬多個水稻品種,現(xiàn)在卻不到70個;小麥品種從10000個降到400多個;山東省的花生品種上世紀60年代有470個,現(xiàn)在只有15個。由于各國推廣新品種,整個世界就有74%%的品種喪失。
這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1950年,美國14個州種植大豆,突然爆發(fā)孢囊線蟲病,使得數(shù)億美元泡了湯。由此,人們發(fā)現(xiàn),單一品種對外界的抵抗能力太弱。于是,美國從全世界大豆資源中尋找抗孢囊線蟲病的材料,沒想到,他們竟從中國的“北京小黑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美國大豆劫后余生,正是得益于那些被遺棄的舊有的種質資源。
董玉琛,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課題主持人,她見證了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的全過程。她說:“這個故事說明,種質資源是基因的載體,基因一旦丟失,品種也就消失。”
從50年代,農業(yè)科技人員大規(guī)模雜交育種,高產優(yōu)質的雜交品種迅速在中國土地上廣泛種植。隨之而來,是大量的農家品種被淘汰。淘汰了舊品種,也就意味著品種的消失。基因沒有了,就會出現(xiàn)美國大豆災的一幕。
董院士說:“中國農科院國家種質庫里保存著33.2萬份種子,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古老的地方品種,老品種產量雖然不高,但老品種含有的優(yōu)良基因可以利用。挖掘和培育新的品種基因,就能使我國獲得更多的高產、多抗、優(yōu)質新品種。”
把根留住
1981年,我國開始了搶救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行動。組織全國農業(yè)科研人員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對野生種子進行大范圍搶救、收集。在云南省80余個縣、在神農架、在海南島、在新疆等地,進行野生資源、近緣植物考察—收集—搶救。這一行動持續(xù)了20年之久,收集的農作物種類達180種5.4萬份,挽救了一批優(yōu)質、抗性好的農家品種,還發(fā)現(xiàn)了眾多有潛在價值的野生近緣種。查明了中國84種農作物分布的規(guī)律,標注了重要糧食、油料、蔬菜、糖等84個農作物種類具體的地理分布。收集野生大豆資源6708份,占世界總數(shù)的90%%以上。
項目組另一重大發(fā)現(xiàn),是將世界公認的野生稻分布北限向北推移了3度14分。在我國北緯25度以北新發(fā)現(xiàn)了8處野生稻分布點,共收集種質資源6766份。
上千名科研人員跋涉在祖國的山山水水間,在野外度過了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找回了即將消失的上萬份種子。每一個作物的分布點,都留下了他們的腳印與汗水,有的還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他們說:“為了祖國,我們要把根留住!”
種子在這里延續(xù)
全國各地農科所收集的種子已有幾十萬份,科技人員用保存中藥的方法,放在一個個抽屜里,編號備查。可是,種子從成熟的那一天起,生命就開始逐漸衰亡。幾年不種,就會死亡。科技人員平均每隔一兩年就得把種子拿到地里種上一次,收獲后,再拿回庫里,然后把老種子倒掉,裝入新種。目前,國家種質庫長期保存的種子達33.2萬份,居世界首位。33.2萬份種質中,中國特有的地方農家品種就占了一半以上。
可30萬份種子需要更新,每份至少1千粒。種子復種,年復一年,這是個天文數(shù)字呀,可他們一干就是20年。他們?yōu)槊糠莘N子辦了“身份證”,編撰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共60冊5000余萬字。
這是我國第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種質庫。從各地收集來的種子陸續(xù)搬進新家。每粒種子的壽命從過去的3年延長到50年以上。種子,在這里延續(xù)。
我們?yōu)榉N子而歌,我們?yōu)閷ふ摇⒈4妗⒀永m(xù)種子的科技人員而歌。是他們的智慧和勤勞,造就了中國第一“種”。 (本報記者 范建 / 實習生 張紅菊 科技日報2004-02-27)(攝影 丁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