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研究所承擔的中國農科院重大產出科研選題“馬鈴薯二倍體實生籽育種(優薯計劃)” 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召開。中國農科院副院長萬建民、科技管理局副局長文學出席會議。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分中心主任盧肖平、中國農業大學賴錦盛和孫傳清教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黃大昉和黃榮峰研究員受邀作為咨詢專家參加會議。
據項目首席專家、基因組所所長黃三文介紹,該項目是2018年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部署實施的8個重大產出科研選題項目之一,主要用基因組學和合成生物學指導馬鈴薯產業的“綠色革命”,著力解決馬鈴薯傳統四倍體育種和薯塊繁殖存在的問題,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顛覆性創新。通過項目的實施,解碼同源四倍體和雜合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創制二倍體自交親和系材料,合成優良純合自交系,最終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培育二倍體實生籽繁殖的優良品種。????
科技局對項目的執行提出了要求,一是充分發揮首席統領作用,組織、帶頭、調配、監督實施協同創新;二是利用績效考評機制,動態調整項目的實施;三是對項目進展進行推廣與宣傳,擴大影響加強合作;四是堅持目標,產出突破性成果。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將持續投入固定經費,支持與保障“三個面向”的重大科研產出選題項目的順利實施,推動產生顛覆性技術成果,引領科技進步,解決產業關鍵性問題。
專家組指出,馬鈴薯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開展精準扶貧的重要作物,克服現存的馬鈴薯種業結構性障礙,推動馬鈴薯主食化戰略,急需一場馬鈴薯產業的“綠色革命”。實生種子育種概念已經提出40年,但四倍體馬鈴薯基因組高度雜合,實生種子群體高度分離,從薯塊到種子還存在很大的距離。該項目利用基因組學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克服了自交不親和障礙,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遺傳基礎,定位了重要農藝性狀位點,在思路和技術上均有很大創新。
下一步,根據專家組建議,項目將加強馬鈴薯育種的國內國際合作;種子培育的同時,注重栽培技術、機械化生產的研究;加強與企業、農戶的對接;力爭實現馬鈴薯全產業鏈的創新與突破,不斷提升全所全院的國內外影響力和顯示度,為基因組所建設“兩個一流”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