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基礎產業,帶有很大的公共性、社會性,農業生產者收入高度依賴政策支持。我國農業資源有限,農民收入長期偏低,增加農業收入補貼力度,是實現農民穩定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正在舉行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提議,“健全補貼制度,增加務農收入”。
農業增收面臨四大困境
陳萌山表示,當前,農業領域的增收,面臨著四個主要問題。首先是人均資源匱乏導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陳萌山解釋,“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戶均7.8畝,相當于美國的1/400、歐盟的1/40,也不足日本的1/4。人均土地資源少意味著農民擁有的生產資源少,直接制約了農民經營性收入。同時,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持續發展,耕地總量減少的趨勢難以改變。2019年全國耕地總面積比10年前減少了1.13億畝,平均每年減少0.5個百分點,進一步加劇了農民增收的難度。”
其次,面對市場競爭導致的增收受限。陳萌山說,“我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的關稅降至15.2%,約為世界平均關稅水平的1/4,遠低于發展中成員56%和發達成員39%的平均關稅水平。同時,在入世協議框架內減少對農產品的直接補貼,并開放農產品市場。因此,我國農產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市場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已經成為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天花板’,這意味著我國農民難以依靠提升農產品價格來實現收入的增長。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年上漲,耕地流轉價格不斷攀升,雇工難、雇工貴現象普遍存在,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且趨勢難以逆轉。2019年,三種糧食平均凈利潤-30.53元/畝,比2015年減少50.08元/畝。”
第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收入不穩定。陳萌山介紹,“我國地域遼闊,橫跨5個氣候區。極易受‘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各種災害頻發、易發,常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億畝,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超過60億畝次,防治面積超過70億畝次。這些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更增加了糧食等農產品生產成本。”
第四,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生產生活成本高。陳萌山說,“農業基礎設施總量不足、標準偏低、運營管理薄弱,直接制約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2020年我國農作物播種面積25.12億畝,有效灌溉面積10.37億畝,還有接近六成‘靠天吃飯’。此外,農村還存在道路建設、網絡建設、安全飲水設備、廁所等生活設施建設不足問題,也增加了農民生活成本。”
六項建議幫助農民增收
農業密切受制于自然影響,且農產品需求彈性小,市場均衡具有與生俱來的脆弱性,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機制確保務農收入達到相對公平的水平。陳萌山介紹,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利益的保障無法離開政府支持,世界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把保障農民收入作為農業政策最優先的目標,對農業各領域、全鏈條給予巨大的補貼支持。OECD國家農民凈收入的50%來自政府的補貼支持,美國農民收入超過40%來自政府補貼,韓國、日本農民收入中來自政府補貼比例高達60%。相對來說,我國農民收入中,只有兩成來自政府各種補貼,農業補貼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依然很低,增加務農收入更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為此,陳萌山提出了六項建議,以此促進農業增收。
第一,擴增“藍箱”、做大“綠箱”。陳萌山介紹,按照WTO規則要求,“黃”“藍”相濟、以“綠”為主,重塑農業補貼制度。一方面,擴增“藍箱”,加快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辦法,研究水稻、小麥實施“藍箱”方案,拓展“藍箱”品種范圍。另一方面,做大“綠箱”,推動補貼方式由生產支持向非生產支持轉型,增加綠色防治、保護性耕作、土壤改良等技術補貼,重點支持新型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向現代家庭農場轉型。
第二,加快推進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應對自然災害影響,實行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是發達國家典型的做法。陳萌山建議,在2021年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基礎上,2022年覆蓋全國所有產糧大縣。“十四五”期間,對棉、油、糖等重要大宗農產品全面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樣就相當于給我國80%的農作物面積裝上了防護罩、兜底網。
第三,支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陳萌山表示,應支持農產品就地加工,將現在對農產品初加工企業的免(減)稅優惠額度,作為中央對地方稅收定量返還的核算依據,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主產縣市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農業產區興辦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用電按農用電計價。通過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稅收優惠等舉措支持產地企業技術升級改造。
第四,建立健全“兩個轉移”補償體系。陳萌山建議,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大縣的一般轉移支付力度,使農業大縣的大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義務教育等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負責。要建立農產品主銷區向主產區補償轉移機制,促進主產區農業生產技術裝備和產業化水平提升,培育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增強發展能力和致富能力。
第五,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陳萌山認為,可以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高建設標準,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再提升工程。借助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道路交通、飲水工程、電網改造、互聯網絡等基礎設施,加快補齊水、氣、污染處理設施等突出短板,降低農村居民生活成本。
第六,建立農業生態補償制度。陳萌山表示,農業農民是碳減排的貢獻者,包括大力開展保護性耕作、輪作休耕、減肥減藥、灘涂養殖等,這些重大措施顯著地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顯著地增加了農田土壤和灘涂水域的碳匯功能。通過實施農業生態補償,鼓勵農民持續地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充分彰顯“雙碳”背景下的農業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