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十二五】強化科研條件支撐 為建設世界一流院所添磚加瓦
春華秋實,歲月如梭。回顧“十二五”期間我院基本建設工作歷程,有推進重大項目的艱難與勇氣,有布局實驗基地的細心與打磨,還有建設實驗室的考量與思索,更有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歷歷在目,歷久彌新。
積極發展現代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舉措,近年來我院種質資源保存量持續增長,現有國家種質庫庫容已近飽和。與此同時,現有保存體系不完善,缺少試管苗庫、超低溫庫和DNA庫等配套設施,無法滿足新時期國家對種質資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的發展需求。為此,建設大容量、自動化、智能化、體系化、現代化的新國家種質庫,成為事關國家資源安全保存與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在院所的共同努力下,“國家作物種質庫建設項目建議書”于2010年9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本著科學前瞻和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院對項目建設方案開展了大量的論證調研,就項目規劃選址、環境影響評價、建筑節能評價等關鍵環節,組織了專題研究論證,并于2014年8月通過農業部直屬單位基本建設領導小組審議,報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2015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國家作物種質庫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發改農經[2015]773號)正式批復項目立項,這標志著國家作物種質庫建設工作邁出了關鍵性一步。然而,好事多磨,這一項目的最終實施還需要進一步考驗。日前,農業部領導小組會議紀要通知,關于此項目還需與京津冀一體化領導辦公室做協調溝通。我們相信,在京津一體化的大局下著眼,作為戰略資源保存的基石項目,種質庫的開工建設將指日可待。該項目建成后,庫存能力將從40萬份提升到150萬份(低溫種子庫110萬份、試管苗庫10萬份、超低溫庫20萬份、DNA庫10萬份),保存能力將位居世界第一。為我國作物育種提供雄厚物質保障,為農業重大基礎理論研究和突破性新品種培育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為農業科技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如果說,種質庫是戰略資源保存的基石,那么,國家畜禽改良中心的建成將是我國占領科技制高點的重要平臺。
當前,我國畜牧業處于由傳統向現代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畜禽育種關鍵技術的研究滯后、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與應用體系尚未形成、前沿科學研究設施和支撐條件相對缺乏、研究力量比較分散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而且,當家畜禽品種主要依靠進口的現狀直接關乎民生。那么,為了加速整合我國畜禽改良技術研究力量,大力發展動物基因資源挖掘和育種新技術、新方法,全面提升我國畜禽種質改良與優良品種選育的原始創新能力,國家畜禽改良體系的建設框架應運而生。該項目于2010年5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立項批復,2012年6月獲得初步設計批復。從申報項目到最終建成,久經打磨,2012年12月破土動工,現已全部建成。這是我國畜禽品種遺傳改良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領域的最大共享平臺,可從源頭上保護本土優勢品種避免流失。目前,該項目正在進一步整合國內外各種動物育種科技資源,加快對我國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序開發,為提升我國畜禽品種國際競爭力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兩大項目,一個歷經周折,仍百折不撓;另一個已建成并逐漸發揮其威力。不僅如此,“十二五”期間的多個重大項目均已在各個領域如火如荼地開展。國家動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級別實驗室整體進入調試階段,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國家農作物航天誘變技術改良中心和農產品質量標準與檢測中心等項目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并投入使用,其中僅依托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獲得國家獎6項。這些重大科研平臺建設項目相繼立項與建成,將整體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條件水平,凝聚一批高層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項目,為我院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夢里江南越韻清,淺斟低唱醉中游。這是既有人間天堂的山水浸染、又有人杰地靈的文化氣息的浙江嵊州。“十二五”期間,茶葉所綜合試驗基地便選址于此。建成后,這所小而精的試驗基地,在南方的秀美風光中,青磚綠瓦,碧水縈回,冬暖夏涼,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科人面貌,為茶葉所增添了一股人文氣息與藝術特色,在科研人員踏踏實實做科研的同時,感受到科研環境的心曠神怡,令人神清氣爽,科研勁頭十足。

茶葉所綜合試驗基地是一項“所地聯動、審計跟蹤、精細管理”的重要項目,在立項之初便備受矚目。建設此山水田園式的試驗基地,打破了傳統農業試驗基地的建設思路,突出三大特色:一是與地方政府聯動,加速推進項目落地。嵊州市政府明確“嵊州市農林局”對接研究所,并派專人負責與嵊州當地國土、規劃、建設、財政、消防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二是采取跟蹤審計方式,確保工程實施全程控制。從茶葉綜合試驗基地項目的實施效果看,跟蹤審計對工程造價的精準控制、工程進度的預測控制、規范工程建設行為、提高工程建設管理水平以及促使工期、質量、功能和投資最佳化起到了很好的規范和控制作用。三是統籌考慮今后發展。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實施”原則,試驗基地分期規劃了中試試驗樓、創新工程樓、茶樹品種資源逆境評價實驗室、揮發物誘芯中試車間等12000㎡科研實驗用房建設,考慮資金投入額度和學科研究試驗對基地要求迫切程度等,采取逐步推進,條件成熟一個高標準建設一個,使茶葉綜合試驗基地最終成為全國茶葉科技創新試驗中心、技術示范與成果推廣中心、茶業人才培養培訓,從而更好地支撐和引領茶產業健康發展。
如果茶葉所嵊州試驗基地是小巧而精致的范例,那么,“十二五”期間的一大批試驗基地的建成則是有序、清晰的藍圖,在排兵布陣上突顯整體布局日趨合理化。圍繞農業主產區、典型生態區和全院科研布局的要求,我院陸續立項建設浙江嵊州、甘肅張掖、云南大理、內蒙古呼倫貝爾等17個學科特色明顯、地域優勢突出的科學試驗基地,總投資3.2億元。通過優化區域布局,加強條件建設,使我院試驗基地在科技創新工程實施過程中真正發揮了“第二實驗室”的重要作用。海南、新疆、新鄉、青海等綜合試驗基地的建設,不僅完善了我院科研條件體系,而且優化了我院科研條件的戰略布局。
本著“以人為本、以研為先”的思路,我們創新思維,突破常規,追求卓越。相繼建成了蘭州畜藥所、上海所、特產所、水稻所等一批綜合實驗室項目,因特色突出、各有千秋而成為多項科研用房工程中的亮點與佼佼者。其中,堪稱創新性工程楷模的當屬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綜合實驗室。

該項目始建于2012年5月,2014年11月順利通過項目竣工驗收,新建實驗室6989平方米,購置設備116套,配套建設場區道路3927平方米等。該項目以工程質量優秀、項目管理規范、經費使用合理、檔案資料齊全獲得了專家組的高度認可。兩年打磨,亮點頻現:首先,自主創制“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手冊”,系統全面記錄項目管理全過程,為今后項目實施提供重要技術處參考(相當于航空公司使用的飛機管理日志,大事小情都記載);其次,作為甘肅省第一個采用電子評標系統評審的基本建設項目,開創管理先河;再次,所長親自帶隊到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農科院其他研究所等6家單位考察調研,基本建設局在立項、初步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現場指導,主動服務。通過院所合力,實現項目圓滿建設。為此,該項目也成為農業部2014年基本建設現場會的典型剖析案例,建設快、建設好、質量高、創新強的樣板,同時還榮獲了“蘭州市建設工程白塔獎”、2014年度“甘肅省建設工程飛天獎”。接下來,該綜合實驗室將帶著嶄新的翅膀在畜牧獸藥領域勇攀高峰。
與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綜合實驗室的“新”不同,上海所、特產所、水稻所實驗室的建成時間較早,科研實力正逐步發揮出巨大的潛力。
上海獸醫研究所動物醫學實驗室建成后,在原來寄生蟲和獸用藥物學科的基礎上,拓展了動物傳染病、獸醫公共衛生等學科,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吸引了一批國內外從事動物醫學科研人才的加盟,實現了人才隊伍建設與國際合作同時得到加強的雙贏局面;豬傳染病、禽傳染病、獸醫公共衛生學科等新拓展學科的國際合作工作迅速開展,由此帶動了寄生蟲、獸用藥物等學科國際合作工作的開展。
水稻所生物科學研究實驗室建設,有效緩解了科研能力提升與現有實驗室面積嚴重不足的矛盾;為國內外學術交流提供了交流平臺,促進了水稻所與國內外其他科研單位的合作;為建設轉基因實驗平臺、分子生物學實驗平臺、生理分析實驗平臺、常規實驗平臺打下了基礎,確保了研究所的持續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平臺的建設。
特產研究所綜合實驗室建成后,研究所整體遷入長春市,不僅科研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也解決了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等問題,更為研究所“強化優勢學科、突出特色學科、帶動弱勢學科、培植前瞻學科”的總體布局奠定基礎。
高標準的綜合實驗室是科技創新的基礎,跨越式提升了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同時也是吸納入才的橄欖枝,人才聚集會帶來重大科研項目與國際化的合作、交流,從而帶動起學科發展,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拓寬了研究所的可持續發展空間,科研水平才會蒸蒸日上、科研成就亦會碩果倍出。
古人云: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此言道出了科學規劃的重要性?!笆濉逼陂g,我院以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為原則,以土地定位明確、功能分區清晰、院所環境和諧、設施條件配套為目標,積極推進院所區規劃工作,共完成院所區規劃13項、試驗基地規劃8項,覆蓋了我院26個院所(基地)。
為進一步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拓展京區可持續發展空間,我院主動適應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北京市“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及區域控制性規劃等要求,積極開展京區土地功能定位研究,全力推進的中關村院區、馬連洼院區等4項規劃,初步實現了“地上地下聯動,近期長遠結合”的總體目標。同時,順利完成了馬連洼總體規劃的技術備案,極大簡化了后續項目規劃手續辦理,為建設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此外,我院始終堅持“廢舊立新、精簡提效”的原則,強化制度建設,研究制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院區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廢止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基本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等規章,編印了《城市規劃有關法律法規匯編》,為研究所規劃編制、項目籌劃等工作提供法律法規和技術參考依據。
回首“十二五”,圍繞“一帶一路”和京津冀一體化戰略、重要農業功能區和全院科學布局等需求,我院基本建設工作以支撐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為中心,以重大科研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石、試驗基地建設為重點、實驗室布局為亮點、管理改革為先鋒,基本覆蓋了全院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學科建設的重點領域和院所發展的核心需求,為我院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為農業科技“頂天立地”提供了全面支撐。
2015年是“十二五”工作的收官之年,下一個嶄新征程的開局之年已經到來。下一個五年,我院基本建設工作定會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