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向我院發來賀信,作出“三個面向”重要指示。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賀信指示,更好發揮國家隊引領帶動作用,中國農科院建立了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機制,將聚焦最緊迫最重大的國家需求,通過創新工程經費穩定支持和組織優勢科研力量持續攻關,加快破解技術難題,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去年底,為應對非洲豬瘟疫情突發重大問題,已緊急啟動非洲豬瘟防控科研攻關任務。近日,又梳理凝練出“藏糧于技”、農業綠色發展、牛奶優質化、畜禽良種化4大攻關任務。我們組織相關研究所編制《“藏糧于技”科研計劃》《農業綠色發展科研計劃》《牛奶優質化科研計劃》《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將糧食安全、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統一納入研究框架,將產前、產中和產后一體化設計,明確了急需攻克的關鍵技術、研發目標任務、創新時間表和技術路線圖,組建了總體組、領導小組和人才團隊,將集中全院力量開展持續攻關,力爭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下一步,中國農科院將繼續梳理凝練,將食物營養健康、機械設施裝備、智慧農業、農業農村發展戰略、新興技術研發等重點任務納入,初步形成以10大科研任務為代表的科技任務組織實施體系,引導全院科研更加聚焦、更加高效。
一、中國農業科學院“藏糧于技”科研計劃
(2019-2030年)
戰略需求: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關乎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導致耕地減少,全球氣候變化為糧食生產帶來巨大挑戰和不穩定因素。同時,人口穩定增長以及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糧食在畜牧業和工業領域用途的拓展,糧食需求將長期呈現剛性增長趨勢。
科學問題:四大作物單產水平進入徘徊期,近10年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遺傳增益不足于0.8% 。資源趨緊限制糧食生產提升,水資源匱乏、人增地減矛盾突出、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耕地質量下降、突發性自然災害問題突出。科技創新與集成不足,新品種、新技術支撐不足,系統集成性不夠。深入實施四大作物“藏糧于技”科技行動,持續推動作物科技和品種創新,依靠不斷提高單產實現總量穩步增長,是保障國家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重要途徑。
任務目標:重點開展育種技術提升、重大自主品種培育、高效精準栽培、綠色豐產關鍵技術集成四大科技行動,到2025年,實現四大作物平均單產比2018年提高10%,試驗單產目標達到2018年平均單產的2.5倍;到2030年,實現四大作物平均單產比2018年提高20%,試驗單產目標達到2018年平均單產的3倍。支撐保障我國水稻、小麥口糧絕對安全,玉米基本自給,大豆自給率逐步提升,其中食用大豆完全自給。
牽頭單位:作物科學研究所
協同單位:中國水稻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
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綠色發展科研計劃
(2019-2030年)
戰略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國家密集出臺有關綠色發展的政策文件,把綠色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科學問題:化肥、農藥、抗生素投入過量,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秸稈、畜禽糞污、農膜循環利用率低等,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助力農業綠色發展,需要多學科交叉和全產業鏈系統提供科技支撐,強化綠色瓶頸技術與產品突破,多學科、多界面開展協同攻關與綜合創新。
總體思路:聚焦產前、產中、產后關鍵環節,以提升耕地質量為基礎,以提高水、肥、藥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膜殘留防控為重點,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核心關鍵技術、前沿技術、配套技術、共性技術和戰略性技術創新和持續協同攻關,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體系,著力解決制約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節本增效、質量安全、綠色環保”的重大科技瓶頸問題,催生引領性、革命性、顛覆性重大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任務目標:與2018年相比,2025年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提高0.5級別;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3;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5%,化學氮肥減施25%,氮磷流失降低30%以上,作物增產3%;化學農藥使用量持續零增長,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50%;畜禽用抗生素總減量50-5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地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
與2018年相比,2030年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再提高0.5級別;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0.3kg/m3;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53%,化學氮肥減施30%,農田氮磷流失降低40%以上,作物增產5%;化學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60%;畜禽用抗生素減量60-65%;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地膜回收率超過95%,回收再利用率超過65%;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高附加值利用率達到10%以上。
牽頭單位:環發所、資源區劃所
三、中國農業科學院非洲豬瘟防控科研計劃
(2018-2022年)
戰略需求: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和生豬養殖第一大國,生豬年出欄量約7億頭,生豬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8%,豬肉消費占到總肉類消費的62%。非洲豬瘟的傳入給我國生豬產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非洲豬瘟持續發生,將對我國的生豬養殖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嚴重影響我國食品與營養保障安全、打贏農村脫貧攻堅戰,以及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面。
科學問題:當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來源以及在我國的流行情況仍不清楚,僅能依靠撲殺、消毒等綜合性措施來進行防控,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當前缺乏適合國家生產實際,成熟、配套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以及診斷技術標準規范和有效可靠的疫苗,這些給非洲豬瘟防控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因此,迫切需要聯合現有的科研力量,強化聯合攻關,研發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高效消毒與滅蟲技術產品,盡快突破非洲豬瘟疫苗研究瓶頸,創制安全有效防治疫苗,為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長期防控發揮關鍵科技支撐作用。
目標任務:聚焦當前非洲豬瘟疫情有效防控技術需求,從盡早確診疫情傳播源、有效切斷疫情傳播鏈、構筑疫情防護墻等三個方面開展科技攻關,研發高通量、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研發高效消毒與滅蟲技術產品,創制非洲豬瘟防控疫苗,為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有效控制和凈化提供科技支撐。
參加單位:哈獸研、蘭獸醫所、上海獸醫所、蘭牧藥所、北京牧醫所、飼料所
四、中國農業科學院牛奶優質化科研計劃
(2019—2025年)
戰略需求: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制約我國奶業發展的重大產業問題是奶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尚未建立,以“優質、健康”為標志的核心競爭力偏低,優質奶產品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導致進口沖擊之勢嚴重。
科學問題:以“優質、健康”為標志的牛奶品質,是奶業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奶業發展重數量、輕質量,牛奶品質普遍偏低,究其根源,主要是基礎研究薄弱,科技儲備不足,在重大標準、核心專利、重要技術等關鍵控制點上長期處于跟跑或模仿狀態,導致在全球奶業貿易中處于劣勢,沒有話語權。乳脂肪和乳蛋白是構成牛奶營養品質的主要物質基礎,既涉及牛奶質量安全與消費者的健康,又決定了奶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還是生乳收購計價的基礎。發展種養加一體化模式,開展牛奶優質化科研計劃,闡明牛奶乳脂肪乳蛋白形成機理,建立奶類品質評價技術及標準,是搶占國際奶業研究前沿、提升我國奶業核心競爭力和實現奶業振興的突破口。
研究目標:實現優質飼草料品種資源的培育與生產;建立奶牛高效營養與瘤胃微生物發酵調控模式,提升生乳中乳脂肪和乳蛋白含量,降低養殖成本;創建綠色低碳加工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奶產品中營養成分,研發奶產品的品質評價方法和標準;闡明牛奶活性功能成分對嬰幼兒健康效應。2021年示范企業生乳出粉率(生乳:乳粉)達到8.0:1,苜蓿國產化率達到30%,養殖成本降低5%,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占有率達到45%。2025年示范企業生乳出粉率(生乳:乳粉)達到7.5:1,苜蓿國產化率達到50%,養殖成本降低10%,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占有率達到50%,形成1套優質奶業發展的整體技術方案。
牽頭單位: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五、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
(2019-2029年)
戰略需求:我國是畜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畜禽良種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當前,我國畜禽種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對標國際水平仍有較大差距,總體種業大而不強,有效的育種組織與技術體系缺乏,聯合育種機制不健全,育種科研經費長期支持力度與強度難以保障,準確快速的育種技術尚未全面應用,自主培育品種市場競爭力有待加強,急需提高畜禽良種國產化程度。實施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強化種業源頭創新,培育重大新品種,做強做大畜禽種業,對全面提升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種業強國有重大意義。
科學問題:當前,畜禽種業進入了以創新追趕、自主選育為重點的新時期,但多年來形成的自主培育品種市場競爭力低、對國外種源依賴的狀況仍較為嚴峻,迫切需要開展畜禽種業自主創新和良種聯合攻關,提升畜禽核心種群的數量和質量,做強做大畜禽種業,加快建設種業強國。
目標任務:在核心關鍵技術方面,突破性能測定不規范、遺傳評估準確性低的技術瓶頸,建立自動化、高通量表型精準測定和基因組選擇智能化育種體系,打造高效的育種大數據平臺,加速育種進展。在牛、羊新品種培育方面,重點完善遺傳改良中心建設,打破我國肉牛、肉羊主導品種供種依賴進口的局面;新培育肉用西門塔爾牛市場占有率突破60%,推動大動物品種國產化進程。在家禽新品種培育方面,白羽肉雞品種實現零突破,蛋雞在保持生產性能與引進品種同等的基礎上,提高商品代生產的附加值,肉鴨新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牽頭單位: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
參加單位: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