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我院原院長、黨組副書記王連錚同志,因病在京與世長辭。王連錚院長去世的消息傳出后,全院廣大職工紛紛表示哀悼并深情懷念。
王連錚同志生病住院期間,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黨組書記張合成,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賈廣東,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等領導多次詢問病情并到醫院探望。王連錚同志去世后,院領導到醫院和家中慰問了親屬,并分別在機關主樓大廳、國家農業圖書館大廳和作科所一樓大廳擺放紀念展板,組織召開紀念王連錚同志座談會,以此深切緬懷敬愛的王連錚同志。目前,相關治喪工作正按中央有關政策及程序進行。
王連錚同志1930年10月15日出生于遼寧省海城縣騰鰲鎮福安村。從小立志刻苦學習,長大報效國家。1948年12月,考入沈陽農學院(后為東北農學院)學習。在校期間,他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的啟蒙和熏陶,195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5月畢業后,到中央林業部調查設計局擔任俄文翻譯工作,后隨同林業部實習組赴蘇聯做翻譯工作。
1957年5月,王連錚同志主動要求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現為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工作,先后從事小麥、馬鈴薯等作物育種研究。他參與選育的馬鈴薯品種“克新1號”,連續多年推廣面積居全國第一。
1960年10月,王連錚同志赴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1962年10月回國后,他繼續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從事科研工作,歷任省農業科學院生物室技術員、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期間,王連錚同志受到沖擊和迫害,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勞動。恢復工作后,王連錚同志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育種組做大豆育種工作,1970年2月起,他先后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負責人、副院長、院長。1983年2月起,歷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兼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副書記。其間,他狠抓全院科研和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全身心致力于大豆種質資源遺傳育種和栽培生理研究,積極創新大豆育種理論,改進育種方法,主持或共同主持選育出大豆優良品種12個,累計推廣面積7500萬畝。其中,“黑農16”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黑農26”獲國家發明二等獎,“黑農35”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率先開展大豆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大豆基因工程載體和受體系統及大豆體細胞培養實驗系統。1981至1989年,主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的“加強黑龍江大豆科研促進生產發展”項目,組織黑龍江省及全國大豆科研協作,推動了大豆生產發展。
在擔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期間,在省委領導下,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發揮專家作用組織科技攻關和農業生產。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認真了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組織農田基本建設,開展三江平原澇害治理,促進了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大幅提升,1983年首次突破150億公斤大關,1986年達到177.6億公斤,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87年10月起,王連錚同志歷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兼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副書記。在農業部工作期間,他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部黨組的決策部署,盡職盡責,努力做好分管工作,主動走訪國家有關部委匯報農業發展情況,積極爭取科研項目。他面向全國農業科研和生產主戰場,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出發展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增加糧食和棉花生產、科技興農、科技扶貧等意見建議,多份報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批示。
在擔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期間,他為單位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注重加強頂層設計,調整科研方向,制定了面向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強科技攻關、加強基礎研究的發展戰略,建立院所兩級管理體制,按學科專業實行分類管理;他大力推動科研平臺和基礎條件建設,新建、擴建了多個實驗樓、實驗室和中試車間,極大地改善了科研條件和人才引進條件。在任職期間,他高度重視重大項目凝煉和成果培育,中國農業科學院取得科研成果49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52項。
1991年5月起,王連錚同志連續當選為第四屆、五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他積極落實中央要求,推動農村科普工作。堅持到農業生產一線調查研究,提交了多份發展農業科研和生產調研報告,組織科研單位和院校開展學術討論,著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推動了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王連錚同志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始終堅持科學研究,從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起,一直主持黃淮海大豆育種研究,2004年3月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大豆科研和生產實踐,1991年至2018年,他主持選育出大豆新品種22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1億畝。特別是廣適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中黃13”,連續9年位居全國大豆年種植面積首位,是近20年來唯一年種植面積超千萬畝的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1億畝,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超高產品種“中黃35”連續4年創造畝產超400公斤的全國大豆高產紀錄。發表論文180余篇,主編、合編專著8部。發起創辦了《大豆科學》雜志。他用個人獲得的科研獎金捐助設立了“王連錚大豆青年科教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大豆科學研究與生產中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科技人才。
王連錚同志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農學會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副會長,中國種子協會第二屆理事長,中國作物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第五屆、第六屆理事長兼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著有《大豆遺傳育種學》、《現代中國大豆》等多部著作。曾榮獲“中國作物學會科學技術成就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先后當選前蘇聯農業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印度農業科學院院士、英國國際農業生物科學中心理事會理事、亞太地區農業科研機構理事會常務理事。
王連錚同志政治立場堅定,堅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擁護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始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始終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產主義事業。他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他一生愛農學農務農,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農業現代化建設,奉獻了畢生精力,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求真務實,治學嚴謹,注重調查研究,密切聯系群眾,學術作風民主,具有德馨品高的大家風范,在我國農業屆、科技界德高望重。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廉潔奉公,生活簡樸,始終保持了艱苦樸素的革命本色。
王連錚同志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科技進步不懈奮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干部、好同志。我們要學習王連錚同志的崇高風范和優良品質,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銳意進取,埋頭苦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