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院的“研制抗蟲基因,創造抗蟲棉花”和“南方紅黃壤地區綜合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等兩項成果,分別獲2003年國家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生物技術研究所郭三堆研究員主持的“研制抗蟲基因,創造抗蟲棉花”項目,應用現代蛋白質工程原理,設計出新型融合抗蟲蛋白;根據其氨基酸的一級結構,按照植物優化密碼子,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研制成功了單價新型融合抗蟲基因(GFM Cry1A);利用該基因與修飾后的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劑)基因進一步研制成功了雙價抗蟲基因,并構建成功了帶有8個表達調控元件的高效植物表達載體;通過轉基因技術將抗蟲基因導入普通棉花,創造出單價抗蟲棉和同時可表達兩種殺蟲蛋白質的雙價抗蟲棉。
該項目系統開展了抗蟲棉種質創新、品種選育、雜種棉組配、試種示范、遺傳規律、安全性、昆蟲種群動態、抗性治理等多項交叉學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結果,為提高抗蟲穩定性、預防棉鈴蟲對單價抗蟲棉產生耐受性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為抗蟲棉研究和產業化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對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意義重大。
該項目已獲中國發明專利,并獲國家專利金獎。目前審定抗蟲棉品種12個,1996-2001年累計推廣面積1700多萬畝。棉農種植國產抗蟲棉每畝增收節支140元,累計產生的社會效益近24億元,直接經濟效益達2.57億元。
“南方紅黃壤地區綜合治理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研究”是由我院原副院長楊炎生研究員主持的。該項目揭示了南方水土流失規律,建立了一批水、土、生物資源互利型生態模式;闡明了南方季節性干旱發生規律與成因,提出了調控水資源及抵御旱澇災害的對策;探明南方中低產田主要障礙因素,研究提出南方中低產田有效磷的退化機理;首次發現紅壤類土壤鎂素缺乏,提出了紅壤鎂肥有效的土壤臨界指標;引進和篩選了一批動、植物優良品種,提出了農、林、牧、漁新型實用高產高效種養技術;采用先進實用技術與企業聯合,建立了一批有一定規模的“技術高效型”農業企業;運用先進技術組裝配套,建成了8個顯示度較高的農業資源綜合利用優化模式;應用遙感和GIS技術編制了1/800萬的紅壤地區土壤侵蝕退化分區圖,研制出區域農業資源優化配置輔助決策系統,在農業智能決策系統支持下提出南方飼料資源與糧食發展戰略。
該項目歷時5年,累計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57項,推廣良種231個,推廣面積達4608萬畝,增產糧食8.3億公斤,取得綜合經濟效益61.75億元。
發布時間:2003.03.10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