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組織召開“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座談會”。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士主持會議,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吳孔明院士和萬建民院士,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劉作凱,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周光宏,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利鋒,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魏琦,以及山東省、黑龍江省、河南省農科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農業信息中心、西北農林大學、沈陽農大等單位的專家和中國工程院“中國農業科技發展戰略與政策取向”咨詢研究項目的骨干成員近40人出席會議。
唐華俊指出,在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時代背景下,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不斷強化農業科研教學等創新主體的使命擔當,組織實施好農業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取向研究,共同謀劃和加快推進新時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十分必要,非常及時,具有劃時代意義。唐華俊要求與會代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院60周年賀信中“三個面向”“兩個一流”和“一個整體躍升”的指示精神,集思廣益、暢所欲言,重點圍繞建設全國一盤棋的新時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按照需求和問題導向明確新時代農業科技重大任務、創新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強化農業科技投入保障和人才團隊建設等主題開展頭腦風暴。
劉旭在主旨發言中指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求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農業農村領域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全球視野、全國高度,從創新要素、創新任務和體制機制等多維度頂層設計和謀劃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從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布局、新型創新主體培育、一流學科和團隊建設,平臺體系建立、科研創新方向和任務形成機制、激勵相容財政支持體系、績效分類評價體系和協同創新組織模式等重點環節發力,統籌配置“人、財、物、事、體制、機制”,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瓶頸問題推動形成協同創新合力,引領支撐鄉村振興和創新驅動發展。
蔣丹平在發言中指出,新時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深刻把握“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把體系定位和國家戰略需求緊密銜接。要堅持問題導向,把體系內容和農業科技發展現狀、難點和短板有機對接。要重塑新時期科技創新“四梁八柱”,即一個主體、四個體系、五類平臺和六個機制,為農業高質量和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會議認為,新時代農業競爭的實質是科技的競爭,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關鍵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還面臨若干重大問題,糧食安全還不能高枕無憂、農業競爭力還不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緊迫,唯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來解決。同時,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信息、能源、材料和生物等技術領域不斷突破,技術進步呈現出群體性、融合性重大革新態勢。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越來越緊,相互滲透越來越深,轉換周期越來越短。迫切需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矛盾和問題導向,加快構建與農業科研特點和規律相適應、與新時代農業科技需求相銜接、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相匹配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建立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合理的創新布局,培育多元化的創新主體,建設一流學科和團隊,建成功能完備的平臺體系,建立需求和問題導向的任務形成機制、激勵相容的財政支持體系和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構建“一盤棋”“一體化”和“一條龍”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促進全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為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促進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決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