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員率領的馬鈴薯產業技術扶貧團隊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表彰。
馬鈴薯產業技術扶貧團隊由曾在延安光華農場工作過的三八式老革命朱明凱和援藏18年的程天慶兩位老專家創建,至今薪火相承,始終堅守初心、扎根土地,堅持科技扶貧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多年來,團隊成員足跡遍布集中連片特困區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馬鈴薯主產縣,為當地制訂產業規劃、提供政策咨詢、建立試驗示范基地、提供技術指導、培養人才和培訓人員。
1997年,屈冬玉帶著團隊協助國家扶貧辦幫助貴州發展脫毒馬鈴薯生產開始產業科技扶貧,開辟了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2012年團隊首席專家金黎平受聘畢節市政府農業科技顧問,帶領團隊與當地農科所聯合建設專家工作站,建立試驗示范基地,3年里推廣了30多萬畝新品種新技術,培養了首位馬鈴薯博士和科研團隊。如今,威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2%以上來自于馬鈴薯產業,實實在在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團隊扶貧又扶智,2017年金黎平捐出生活補貼50萬元與畢節市政府成立了百萬元助學基金,在五年內資助750名困難學生。
團隊首席金黎平長期擔任寧夏科技服務專家,帶領團隊協助當地編寫了西海固貧困地區馬鈴薯產業發展規劃,指導當地建成了4個脫毒種薯繁育中心、200畝試驗示范基地,引進了數百個新品種(系),培訓了數百名技術人員。他們的工作經常是披星戴月,當地農民說:“他們的臉曬得比農民的臉還黑,在地里很難分清誰是農民、誰是博士。”現在,西吉縣農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來源于馬鈴薯。金黎平連續7年資助的學生已有3位考上了大學。2020年,團隊與西吉縣政府繼續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
2012年以來,團隊在烏蒙山區的威寧和會澤、六盤山區的西吉和安定、燕山太行山區的張北、察北和內蒙古察右前旗、甘南藏區的夏河、秦巴山區巫溪等深度貧困縣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4200多畝。風雨兼程,一年里幾度春夏秋冬,幾乎年年在土豆地里過中秋節;風餐露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飯。
經過多年辛苦工作和積累,團隊育成了中薯系列優良新品種31個,研發出脫毒快繁和綠色種植等新技術,在馬鈴薯主產區推廣近9000萬畝,并向全國貧困區域提供了10多萬份新材料、示范新品種新技術2000多份次,召開30多次現場觀摩會,參加人社部、科協等組織的各種扶貧工作,培養人才20多名,培訓技術人員和種植戶5萬人次以上,幫助多地將土豆豆變成金蛋蛋。70周年國慶游行團隊首席專家金黎平光榮登上了鄉村振興方陣彩車。2020年5月29日,她作為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據悉,此次大會共表彰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1981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150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