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營養價值高、營養成分全面,被譽為“十全十美的食物”“地下蘋果”等,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已經取得了多項成就。不過,隨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過去5:1折糧的算法,已經難以適應今天的馬鈴薯生產,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陳萌山建議,在新形勢下評價馬鈴薯價值,不能再僅以能量為標準,應全面關注其對各種營養素的綜合供給能力。
陳萌山: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會長。受訪者供圖
馬鈴薯的“折糧”之路
除碳水化合物外,馬鈴薯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多酚類化合物和其他主糧作物所缺乏的賴氨酸、色氨酸等,陳萌山介紹,“其熱量僅為大米及小麥面粉的1/5左右,脂肪含量僅為大米的1/4、小麥的1/6和玉米的1/19,鉀含量是香蕉的4倍,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7倍。”
不過,在農業生產統計中,馬鈴薯的統計仍以“折糧”的方式來計劃,陳萌山說,“農業生產統計,通常基于相同重量食物能量的供給能力,以干物質所占比重,將馬鈴薯與其他主糧以5:1進行折算,這也就是通常說的‘折糧’。在物質相對匱乏年代,糧食供給主要以滿足溫飽為基本要求,采用該折糧系數簡單有效。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我國農業供給已經從滿足吃飽、吃得安全向吃得更加營養的新階段轉變,城鄉居民更加注重對食物營養素的全面均衡攝入,以滿足身體健康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勢下評價馬鈴薯價值,不能再僅以能量為標準,應全面關注其對各種營養素的綜合供給能力。”
2012年以來,在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中國農科院組織實施了公益性行業專項研究——“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據介紹,該項研究組織了100余名科學家,經過5年攻關研究,研發出地域特色型、休閑消遣型和功能保健型三類300余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同時,還提出了新的折算方法,陳萌山介紹,“主要是依據馬鈴薯營養物質組成測算,提出了馬鈴薯與稻米、小麥及玉米三大主糧平均折算比值為2.5:1的營養當量折算系數。簡單來說,按重量計,每2.5份馬鈴薯的綜合營養貢獻,與1份其他主糧的營養貢獻相當。有關食物營養、食品加工、作物育種等領域科學家對馬鈴薯營養當量折算系數進行了成果評價。營養當量能夠科學評價和全面體現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適應當前我國人群合理膳食的指導需求”。
調整折糧系數,有利于挖掘種植潛力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陳萌山建議,調整馬鈴薯的折糧系數,他表示,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有利于挖掘我國馬鈴薯種植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稻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土地種植面積擴增資源緊缺,加之氣候影響和耕地肥力下降,糧食單產提升越來越難,”陳萌山說,“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在水資源短缺的西北,地下水嚴重超采的華北和冬閑田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擴大種植潛力大”。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為7184.25萬畝,陳萌山說,“這與國家規劃‘十三五’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還有很大空間。同時,研究表明,馬鈴薯理論畝產可達8噸以上,歐美發達國家畝產已超過3噸,而我國2019年僅為1.17噸,單產提升空間很大。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有利于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充分調動主產區積極性,提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為不斷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開辟現實有效途徑。”
調整折糧系數,可推動馬鈴薯主食化
陳萌山認為,調整折糧系數,還有利于推動馬鈴薯主食化,提升主食營養品質,優化居民膳食結構,他說,“馬鈴薯營養豐富,經常食用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的過早發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還可控制血糖、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及腸癌。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可以引導消費者科學地認識馬鈴薯的營養價值,提升居民主食營養品質,優化居民膳食結構。”
此外,在提高薯農收入,助力農民致富等方面,調整折糧系數,也同樣有重要的作用,陳萌山說,“馬鈴薯因價格低、折糧少,收入不穩定,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通過調整馬鈴薯折糧系數,可凸顯馬鈴薯營養價值,提升馬鈴薯市場消費需求,增加貧困縣農民種植收入,提高地方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另外,大力推廣馬鈴薯主食化加工技術,將主食加工原料由馬鈴薯全粉拓展至薯泥、薯漿,可極大降低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工成本,極大促進產區就地加工,帶動主產區地方和農民增收。”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健康膳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陳萌山表示,“按照新時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樹立‘營養指導消費,消費引導生產’理念,依據國家‘馬鈴薯主糧化關鍵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成果的支撐,建議國家調整馬鈴薯年度產量統計折算系數,更加有力有效引導馬鈴薯生產和馬鈴薯主食產業化的健康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