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華北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觀摩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院士,院成果轉化局局長王述民,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張鐵龍等領導出席觀摩會。
會上,項目首席孫果忠研究員全面匯報了項目研究進展。針對華北麥區生產上對“精準、高效、優質、增值“綠色發展技術的需求,項目組通過集成“節水廣適高產品種篩選、規范化播種、三化精準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與增值型肥料、病蟲草害綜合防控與智能植保、抗逆增產生物調控、面制品加工適宜性評價、籽粒收獲無損在線檢測”等8項先進技術,建立了面向新型農業生產組織的小麥“節本增效”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從藁城示范現場情況來看,示范區較常規種植模式每畝可節水40-50方、節肥15-20公斤、節藥1/3用量,實現節本增收150元左右,深受當地種植大戶歡迎。
劉旭在講話中指出,華北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項目研究目標明確,實施過程扎實、示范效果顯著,形成了“政、產、學、研、企“協同攻關、互惠互利的良性發展機制。他希望項目組今后要進一步加強技術需求調研,研發滿足不同生產組織和種植規模的綠色技術集成模式。
王漢中指出,華北小麥綠色發展技術集成模式現場成效顯著,是一個高水平的現場會。集成的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技術,達到了節水、節肥、節藥、節本的效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針對下一步工作,王漢中要求,一要圍繞優質、綠色、高產、多抗和多元化的需求,進一步凝練目標,更加重視小麥種植結構優化和節水綠色發展技術的集成。二要提高小麥生產效益,必須重視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的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三要從種植、加工和銷售全產業鏈的角度進行技術集成創新,要根據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市場需求,通過產業化、品牌化,促進農民增收。四要更加重視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特別是在節水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培育、智能化生產設備等方面加強基礎研究。
作科所所長劉春明、副所長李新海,國家小麥產業體系首席肖世和,石家莊市農科院名譽院長郭進考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活動。 來自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新疆等地的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河北省、石家莊市和藁城區有關農業主管部門的負責人,相關企業、種植大戶和新聞媒體等代表200余人參加了活動。(通訊員 衛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