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7】加強技術集成研究 推動綠色增產增效
2017年,針對我國區域農業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院組織院內外專家繼續推進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馬鈴薯、棉花、奶牛、羊等9個產業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模式研究與示范工作,啟動實施了蔬菜、生豬、肉鴨等3個產業的項目,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是進一步完善了協同攻關網絡。進一步整合了院內外有關單位的成果、人才等資源條件,完善了協同攻關機制,構建了所內、院內、國內、國際“四個協同”工作體系,完善了覆蓋全國主要產區的協同攻關網絡,探索了不同產區農業關鍵問題優化解決方案,為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是創新了工作機制。把研究示范工作與地方政府的“三農”工作相結合,已經逐步成為了地方政府農業工作的抓手,為現代農業發展服務。建立了技術工作方案論證制度,擇優選用集成最先進的技術。建立了工作考評機制,把研究示范工作納入了研究所年度考核體系,有效調動了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三是組織舉辦了有關項目現場觀摩會。在浙江、遼寧、等地先后組織舉辦了水稻、玉米等9個項目現場觀摩會。農業部有關部門領導、院領導及有關地方政府領導、農技人員、種養大戶等2700多人參加了觀摩,充分發揮了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的引領作用,促進了科技與生產的對接,輻射帶動了區域農業的發展。
四是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2個項目共集成180多項先進適用技術,構建了38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技術生產模式;建立試驗示范基地120多個,核心示范面積15萬畝,帶動區域100多萬畝;示范奶牛、羊、生豬45萬頭,覆蓋各類主產區和典型生態區21個省(區)。種植業平均增產28%,節水30%,節肥18%,減施農藥24%,平均每畝增效500多元;養殖業每頭奶牛增效1000多元,每只母羊增效140元。
水稻每畝增產40.8公斤,減施化肥農藥10%和30%,每畝增效168.1元。小麥增產增效15%,每畝節水40立方米,節肥9公斤。玉米每畝增產50公斤,減施化肥和農藥15%,節省成本120元。油菜增產63.6%,出油率提高22.6%,節本20.0%,每畝增收478.8元。大豆增產24.9%,每畝節本增效167元。馬鈴薯每畝增產238公斤,節水30%,節肥42.8%,節藥27.6%。設施蔬菜增產5%,節肥20%,減少農藥20%,節本10%。棉花增產20%,節肥15%,節水30%,品質大幅度提高。奶牛單產提高了2000公斤,乳脂率3.9%,乳蛋白3.3%,品質全國領先。肉羊每日增重260克,飼料轉化率提高10%。生豬飼料產肉報酬提高了10%,減少抗生素20%,每頭增效20元。肉鴨網上飼養體重提高8.6%,成活率提高4%,料肉比下降9.7%,育雛期節能30%以上。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