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主辦的第一屆全國野生稻大會日前在南昌召開。董玉琛院士、盧永根院士以及來自全國各科研、教學單位的百余名野生稻專家參加了大會。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加強野生稻保護、研究與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性,成立了以我院翟虎渠院長為主席的全國野生稻協作網。
與會代表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統一領導和協調全國野生稻的研究工作,將野生稻研究納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大投入力度;同時依托全國野生稻協作網,集成全國優勢力量解決重大關鍵問題,以滿足第二次“綠色革命”的迫切需要。
1、廣泛進行野生稻資源的考察和收集
近20年來,我國未曾開展過野生稻的大規模普查和收集工作,對野生稻現有的規模、遺傳多樣性水平及其瀕危狀況等沒有詳實可查的科學數據,必須進一步查清家底,全面掌握我國野生稻的現狀。
此外,全世界的20個野生稻種中,我國僅有3個;在我國保存的野生稻資源中,只有10%來自于國外,所以有必要廣泛收集國外野生稻資源,擴大我國野生稻基因源,為未來水稻育種提供更加豐富的遺傳基礎。
2、加大國內野生稻資源的保護力度
目前我國野生稻適宜的環境破壞嚴重,處于瀕危狀況;同時世界各國早已將我國珍貴的野生稻作為掠奪的目標,我國野生稻面臨流失的危險。因此,應盡快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野生稻保護方法,規范野生資源進出口管理體制,防止資源的流失。
3、加強野生稻的鑒定、評價和創新利用
我國在野生稻種質深入研究和高效利用方面嚴重不足,致使我國水稻新品種遺傳基礎越來越窄,品種改良徘徊不前。必須將現代技術與傳統方法相結合,對野生稻所攜帶的優良基因進行深入研究和鑒定,查明其類別和性質等,并導入栽培品種中,為水稻品種改良提供豐富的創新材料。
4、加大宣傳、教育和立法工作,有效保護野生稻資源
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培訓,提高野生稻研究隊伍的專業知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保護野生稻資源的意識;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開展野生稻資源的保護工作,形成自覺保護野生稻資源的良好氛圍,為實現第二次“綠色革命”儲備豐富的基因資源。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