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2018年院工作會議上,4個研究所圍繞不同工作領域分享了典型經驗和工作舉措。現將交流內容摘登,供學習參考。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秉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機制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堅持“思想引領、人才為本、創新為要、質量為重、激勵為主”的方針,不斷完善“以人為核心”的人才工作鏈和人才工作保障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提供人才支持。
院人才工作會議后,作科所本著完善人才隊伍結構和促進人才成長的目標,迅速行動。通過內網、郵件等方式將人才會議精神傳達到每位科研人員。多次召開所黨委會、所務會,理論中心組會議,就人才發展規劃、人才隊伍建設、“農科英才”推薦、待遇落實等開展研討。召開了“人才發展戰略研討暨創新研究組組長培訓班”,重新梳理全所學科定位和發展戰略,探討適合長遠發展的資源分配、平臺管理和基地運行機制,建立適合革命性科研成果產出的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為研究所發展提供新的源動力。
一、遴選優秀中青年課題組長,解決高端人才老齡化問題
作科所51歲以上正高級科研人員占全部研究員的71%,45歲以下研究員僅占12%,21個團隊首席中50歲以下只有1人。針對高端人才老齡化的問題,出臺了《創新研究組組長遴選管理辦法》《創新研究組和核心支撐單元年度考核辦法》,完成了創新研究組的梳理與組長的遴選,形成了以21個創新團隊和49個課題組為基本運行單元的科研隊伍。9名57歲以上的老同志主動讓賢,選拔了17名中青年科研骨干擔任創新研究組組長,使課題組長的平均年齡從54歲降低到49歲,為年輕人才成長為學術帶頭人創造條件。
二、出臺“二十九條”,解決科研骨干及后備人才的發展問題
作科所有33名專家入選院“農科英才”,但仍有一批非常優秀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未能入選。為了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強化青年后備人才的培養與支持,出臺了《作物科學研究所人才工作二十九條》,啟動“中青年骨干人才”和“青年后備人才”計劃。“中青年骨干人才”主要面向優秀的課題組長和具有相當研究水平和團隊管理能力、在相關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的科研人員,競聘入選者可獲得每年每人10萬元的崗位補助和一定的科研經費支持。“青年后備人才”主要面向有成為學術帶頭人和重要學術骨干潛質的青年學者。“所級青年后備人才”和“中心青年后備人才”可分別獲得每年每人5萬元和2萬元的崗位補助以及一定額度科研經費支持。
三、加大對新任課題組長的支持,解決人才流失問題
針對研究所科研人員整體待遇偏低、外部人才競爭激烈、潛在中青年人才流失等問題,加大了對新引進和新遴選的創新研究組長在實驗室空間、人員、研究生配備、科研經費、項目申報等方面的重點支持。新成立課題組給予不低于120平米實驗室,新引進人才給予100萬元科研經費和10萬元住房及生活補助,配備1-2名固定人員,前3年每年保證1名研究生指標;給予3年發展期,3年后納入研究所正常考核。建立了領導聯系人才制度,暢通人才反映情況的綠色渠道,給人才更多關心關愛。在引進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童紅寧入所不到1年就獲得“優青”資助;周文彬牽頭組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總經費超過1億元;周美亮獲得“青年人才托舉計劃”支持,入所第一年就獲得歐盟項目的支持。
四、建立以人員當量為基礎的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辦法,促進大團隊聯合協作
為了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產出,作科所建立了科研用房管理辦法、科研績效獎勵辦法等,引入了以人員當量為基礎的資源配置和績效考核體系,建立了基于工作業績和科研產出的新型績效獎勵制度。此前,課題組實驗室面積嚴重不均,在調整過程中,老專家發揚風格,騰退房屋面積超過500平米,使引進人才實驗室得以妥善安排,一批新遴選的課題組科研條件得到改善。
下一步,作科所將推動建立人才工作長效機制。強化人才引育雙輪驅動戰略,對于高端引進人才前5年實行合同制管理,年薪70萬元;對于自有人才提供盡可能的支持和發展空間,推動人才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和精細化。加強對青年后備人才的培養。繼續執行青年人才導師制、“杰青”“優青”“所級青年英才”培育項目以及青年人才培養“伯樂獎”,新設“應用人才”“國際人才”培育項目,給予入選者科研經費和相應待遇支持。啟動青年后備人才遴選。遴選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在本領域取得較大科研成果、具有成為中青年骨干人才潛質的青年后備人才。同時,要穩步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基本崗位績效,加大和拓寬獎勵績效的分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