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講壇第39期將于2019年4月22日(星期一)下午15:00在國家農業圖書館報告廳舉行。本期農科講壇特邀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麻類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朝云講述“麻纖維新產品與應用創新譜寫新篇章”。敬請關注。
王朝云:麻纖維新產品與應用創新譜寫新篇章
王朝云,二級研究員, 1959年10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先后獲得華中農業大學士學位和湖南大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麻類纖維產品與加工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執行專家、加工研究室主任和崗位科學家,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植物纖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主任,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國麻業科學》編委等職。
1982年,王朝云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工作。一到麻類所,王朝云就深入基層,一頭扎進麻類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的最前線,先后奔赴黃淮海地區、武陵山區和南方紅黃壤地區蹲點開展麻類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10多年,雖然長期在外,十分艱苦,但科研成果給麻農帶來的麻纖維增產增收和喜悅令人難忘,增強了對“三農”的了解和感情,培養了對麻類科研工作的深厚興趣和熱愛。面對受化纖等影響而持續萎縮的麻類產業,不斷思考著如何創新,振興我國麻類產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通過查閱國外最新科研動態和廣泛調研,1997年開始在國內第一個開展農用麻地膜研制和應用研究,一干就是20多年。
二十多年來,在國家國際合作重點項目、攻關項目、“948”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多個項目的資助和麻類研究所的支持下,王朝云及其團隊開創了麻類等植物纖維農用新產品加工與應用研究新領域。麻地膜的研制完全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可供參考和借鑒的實例。為了試制出低成本、高性能和可降解無污染的環保型麻地膜產品,王朝云率領團隊廣泛調研,先后與日本專家、意大利專家和國內有關企業合作開展技術交流和試驗試制,不知道反復試驗了多少次,終于明確了麻地膜產品加工工藝原理與技術,并研制出具有防水、滲水、防蟲和控草等不同功能系列可降解環保型麻地膜產品;為了確定麻地膜在農業生產上的實際作用和配套應用技術,王朝云帶領團隊又馬不停蹄奔赴全國各地,針對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條件反復進行對比試驗,明確了環保型麻地膜高效應用原理與配套栽培技術。國內首創的環保型麻地膜系列產品和配套應用技術研制成功,不僅解決了地膜覆蓋增產和環保的難題,對農業增產和消除塑料地膜帶來的“白色污染”,保護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2005 年科技部將“環保型麻地膜的生產示范”列入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在發改委產業化項目支持下,合作企業建成了年產萬噸環保型麻地膜制造生產線,實現產業化,產品在多省推廣,應用面積累計達34.3萬畝,增效1.1 億元,應用潛力巨大。
麻地膜的成功讓王朝云感覺到環保型麻纖維膜產品的巨大市場潛力,同時,他又在思索,如何利用這天然可降解的薄膜發揮更大作用。2007年前后,王朝云帶領團隊開始嘗試研究麻纖維膜產品在作物育苗和草皮培育等方面更高效應用。當了解到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全程機械化過程中,育秧環節存在秧苗根系盤結差、難起秧、易散秧、秧苗損耗多、漏插多,影響機插作業效率和產量這一制約水稻機械插秧的瓶頸問題。王朝云當即想到,何不在育秧底盤增加一張可降解的薄膜試試。通過反復試驗和配方改良,王朝云及其團隊充分利用苧麻纖維的優良特性,研制出附加值更高、國內外獨創的麻育秧膜產品及其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技術。只需在水稻育秧盤底增加一張麻育秧膜,不僅解決了機插育秧散秧漏秧的難題,還提高了育秧效率,省工增效效果十分顯著,每畝用膜成本10元左右,但節本增效在100元以上,被譽為“一張薄膜帶來的育秧革命”。麻育秧膜誕生之初,王朝云在湖北咸寧、湖南沅江等地免費推廣,第二年,使用過的農民紛紛打電話過來要求購買。這個結果讓王朝云看到了麻育秧膜的應用潛力,開始考慮產業化問題,結果吸引了不少企業前來洽談。2014年,麻育秧膜專利技術1400萬元轉讓給企業,成就了麻類所建所以來專利轉讓的“最大單”,成功實現產業化。“檢驗科研成果的標準之一就是農民和企業買不買賬,如果當初只局限于發個文章得個獎,估計就沒有麻育秧膜的今天了。”王朝云感慨地說。截至2017年,麻育秧膜全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已經超過6000萬畝,累計節支增收超過64億元,且應用推廣面積正在逐年成倍增長。
20多年來,王朝云帶領創新團隊開發出了環保型麻膜系列產品,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生產工藝并實現了產業化,形成了完善的配套應用技術并大面積推廣應用。共發表研究論文60多篇,獲得專利授權2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2項,中國農業科學院杰出創新獎和科技成果獎各1項,中華農業科技獎1項、湖南省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各1項、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3項。2004 年,農業部組織相關專家對“環保型麻地膜的研制”項目進行了成果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居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水平;2014 年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麻育秧膜研制及其在水稻機插育秧中的應用”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以劉旭院士、羅錫文院士領銜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為國內外本領域獨創,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提高水稻產量具有重大作用,同時將有效帶動麻類產業的發展。王朝云創新團隊科研成果的主要技術創新在于:一是利用麻等植物纖維,研制出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農用麻纖維膜產品,包括環保型麻地膜、麻育秧膜、麻纖維液態地膜等。其中,環保型麻地膜用于作物覆蓋栽培,可完全生物降解, 對環境友好,具有改良土壤和提高產量的功效;麻育秧膜用于水稻機插育秧,具有促進盤根、保水、保溫、保肥、均勻傳導水肥和透氣增氧等作用,提高機插效率和稻谷產量,節本增收顯著。二是研究出了不同麻纖維膜產品的生產工藝及制備裝置。從原料、成網工藝、粘合固結工藝等多方面創新,實現了穩定高效的麻地膜和麻育秧膜產業化生產。三是形成了環保型麻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和麻育秧膜水稻機插育秧技術,這些技術在國內多省推廣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四是闡明了麻地膜和麻育秧膜的作用機理及降解特性與環保效應,對作物綠色增產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王朝云并沒有滿足于眼前的成就,在他的帶領下,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多專業聯合、年輕博士碩士為主、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創新團隊成員進一步開展了可降解植物纖維液態地膜、麻纖維復合材料等更多麻纖維新產品的研究以及麻等植物功能性產品和提取方法的研究,也已經取得了可喜進展。團隊與聯合國工發組織、糧農組織、國際黃麻組織、國際天然纖維組織、法國造紙研究所、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高分子復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研究所、西西里科技園、日本農文協、東京都農事場、加拿大奎爾夫大學及國內的東華大學、深圳井竹農業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等大學、科研單位和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國內外科技合作關系。共建了中意“麻纖維復合材料聯合實驗室”。他相信,麻類纖維新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應用必將帶來麻類種植業和加工業的發展,給麻類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