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草害是制約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棉鈴蟲、小麥條銹病、褐飛虱、稻瘟病和麥蚜等重大病蟲害相繼暴發成災,僅1992年棉鈴蟲的特大發生,就損失皮棉3000多萬擔。在加強防治的情況下,每年仍損失糧食300億斤。此外,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還帶來農業生態系統嚴重破壞、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和人畜中毒事件頻頻發生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
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在近20年來迅速發展,為植物保護技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煙草培育成功,1986年抗蟲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棉花進入田間試驗階段。此后,科學家先后培育了多種具有抗蟲、抗病和抗除草劑功能的轉基因植物。上世紀90年代中期,抗蟲棉花、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抗除草劑棉花、玉米、大豆和油菜等農作物先后在多個國家商業化種植。到2004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6770萬公頃,其中轉抗除草劑作物和抗蟲作物種植面積占90%以上。
我國1997年開始種植抗蟲轉基因棉花,到2001年已占華北地區植棉面積80%,2003年增加到4000萬畝,達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51%。轉基因棉花對害蟲控制作用顯著優于常用化學農藥,對棉花主要害蟲棉鈴蟲、紅鈴蟲和玉米螟控制效果可達85%以上。和種植常規棉花比較,轉抗蟲基因棉花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棉田化學農藥用量減少70%左右,農民勞動力投入明顯減少,棉花產量提高9.6%, 棉農增收節支達140元/畝。田間系統監測表明,與普通棉花施藥防治棉鈴蟲棉田比較,種植抗蟲棉花能顯著提高棉花生態系統內節肢動物群落的多樣性水平,有效地保護了棉田生態環境。同時由于化學農藥用量的減少,人畜中毒事件頻率顯著降低。轉基因棉花的商業化種植已成為我國轉基因植物發展的成功案例。
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解決植物保護問題帶來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安全證據和有力的監管體系,轉基因作物的釋放與應用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亦有可能對人類健康或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對于轉基因植物安全性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轉基因植物的環境安全性,主要包括轉基因作物的雜草化、對本地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非靶標生物與有益生物的影響、靶標生物對轉基因作物的抗性以及所表達的毒蛋白通過食物鏈富集作用的致害性等。二是轉基因產品對人類健康的安全性,轉基因生物作為食品進入人體,可能存在使人出現某些毒理作用和過敏反應等潛在的風險。因此,在大力發展轉基因作物產業的同時必須加強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和監管,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轉基因作物的效益,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植物保護技術水平的提高。
分享到
二十一世紀的植物保護技術:轉基因農作物
發布時間:2004-05-14
|來源: 植保所|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