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遺傳改良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漢中院士帶領科研人員揭示了油菜種子重量的母體調控新機制,為油菜產量性狀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論和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種子重量是油菜產量的重要構成因子,前人對植物種子重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本身,如種胚和胚乳,而母體植株如何影響種子的重量尚不清楚。為此,該團隊研究人員從油菜核心種質中挑選代表性的極端大粒和極端小粒品系進行遺傳分析,首次發現母體基因型對油菜種子重量貢獻率高達93%,占主導地位。這一現象顛覆了過去的潛在認知。在此基礎上,團隊利用極端大粒、極端小粒品系從遺傳、形態、細胞、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發現這些油菜品系攜帶有兩個控制角果皮(母體器官)長度的主效基因位點,它們通過調控下游角果發育相關基因的表達,影響角果長度及其光合作用面積,進而影響光合產物的積累及轉運儲存,最終影響種子填充、大小和重量。
小麥、水稻和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光合產物主要來自于葉片,而在油菜中角果皮則是后期光合產物和種子填充以及重量形成的主要物質來源。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該研究開辟了植物種子重量研究的一個新領域。這是王漢中院士團隊自2012年報道油菜角果皮光合速率以母體效應方式調控種子含油量以來的又一重要原創性成果,豐富和完善了植物主要種子性狀的母體調控理論。(通訊員 鄒仕喬)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pbi.1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