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守衛大國糧倉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全球農業生產,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然而中國不慌!
看總量,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看占有量,人均占有糧食達474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看自給率,水稻、小麥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超過95%……“中國飯碗”已經成為大國復興的堅實根基。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在討論“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后,為下一步重農抓糧提出更多真知灼見。
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
種糧農民在想啥?當然是一年到頭辛苦種地能多掙錢。
“穩定種糧農民補貼,讓種糧有合理收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首先是補貼規模不降低,隨著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業補貼資金規模增加,有關部門要共同研究制定完善糧食補貼穩定機制,進一步促進糧食補貼政策的制度性、規范性、穩定性,并適當增加補貼規模;同時,對糧食生產關鍵環節的補貼支持不減,比如對水稻育秧、秸稈處理等環節進行重點支持。
對于切實解決“谷賤傷農”的“老大難”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龔勝生建議,對最近五年國家給種糧農民的補貼績效進行清理審計,消除影響農民種糧的負面影響;加大對種糧農民的公益性技術指導,千方百計降低種糧農民的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過去“米袋子”省長要負責,今后書記也要負責。糧食安全大于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菏澤市委書記張新文深感責任擔當重于山。
“抓好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菏澤責無旁貸。”張新文表示,菏澤將著力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774萬畝,總產超過158億斤。同時,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在已有600萬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再建100萬畝,完善農田土水肥監測,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菏澤貢獻。
措施“長牙齒”,耕地量質同保
“耕地的問題,可以從量和質兩個維度來看。”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原局長賴應輝說,在數量上,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但在基層調研中發現,由于小項目不斷蠶食耕地、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一些地方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
為此,他建議,開展全國性基本農田和耕地大普查;建立嚴格的占用耕地審批制度;加強行政督察,一旦發現違規使用耕地,立即立案審查調查;落實責任制,牽頭部門要對耕地保護情況進行專項核查,對未落實責任的行政主官進行約談和通報;以行政村為單位,做好耕地保護規劃、新村建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并認真執行。
在質上,高標準農田里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一應俱全,旱澇保收已經不成問題。但賴應輝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好了還遠遠不夠,還要把它用好,“在項目內,要統籌推進耕地地力提升,統籌退化耕地治理、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深松、輪作休耕等措施,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水藥一體化等技術,以切實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
“攥一把出油”的黑土地“瘦”了——這是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樺南縣梨樹鄉和平村農民孫斌近年來一直關心的話題。如何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黑土地?孫斌建議采取“誰使用誰治理”的原則,確保黑土地保護常態化。實施秸稈還田工程,這是提高土地有機質含量的好辦法;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以防止過量施入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實施輪作休耕計劃,打破一味追求高價值單一品種連年種植的方式,從而達到調茬養地的效果。
創新潛力無限,中國糧當自強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突破60%,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70%。
作為“中國飯碗”的堅實底座,最近一段時間種子很“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建議,切實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規范市場管理;進一步推進科企合作,讓科學家創造價值,企業家放大價值。
農業機械是科技的載體。然而,受自然條件、土地環境等因素影響,農機難以到達的區域如何實現現代化?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農科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孟平紅建議,圍繞產業需求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積極探索適宜山區的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道路。
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是新型農業科技快速應用的代表。孟平紅建議,重點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示范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和精準施藥技術,融合推進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力爭實現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和主要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雙提升。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